全程導醫網 徐州婦幼保健頻道:我國每年約有1500萬的新生命誕生,其中每十個寶寶中就有一個是早產兒。另外,在所有新生寶寶中,1.7%的孩子存在智力問題,18%的孩子發育遲緩,低出生體重率也達到5.87%。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使高危兒存活率明顯提高,可是,要讓早產寶寶盡快實現追趕性生長,除了在新生兒病房的搶救治療外,出院后的隨訪工作也不容忽視,這當然離不開家長朋友們的呵護和付出。
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今天,徐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科主任鄧曉毅將對早產兒體格發育、喂養指導、神經精神發育、家庭隨訪等重點內容進行全面介紹,幫助家長科學喂養,助力早產寶寶健康成長。
體格發育監測和營養喂養指導
鄧曉毅主任表示,早產、低體重寶寶等高危兒的生長發育軌跡,與正常足月寶寶相比存在差異,了解高危兒生命早期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對這些增長軌跡的觀察和研究,可以幫助醫護工作者和家長們開展日常適宜的照護,給予寶寶科學的喂養和干預,盡可能降低早產、低出生體重、宮內發育遲緩等因素對兒童生長發育的影響。
所以,對于早產寶寶、低出生體重寶寶的營養管理目標是:促進適宜的追趕生長,預防各種營養素的缺乏或過剩,保證神經系統的良好結局,有利于孩子的遠期健康。
神經精神發育監測
早產兒是發育遲緩的高危人群,在隨訪中開展神經精神篩查和階段性評估,既是早期識別兒童發育遲緩或障礙的有效途徑,也是制定個性化干預方案的依據。發育評估除篩查性評估外,對高危兒還應開展階段性的全面評估。當發育監測或發育篩查發現高危兒出現發育障礙,應實施診斷性的發育評估已確診發育障礙,進而制定針對性干預或康復。
個性化早期干預
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使得家庭在養育孩子上的經濟條件也相對改善,對兒童發育所需的營養等支持條件亦有了明顯的提高,這些是促使高危兒發揮生長潛能,在出生后體格發育盡快趕上正常足月新生兒的有利條件,而早期綜合干預對進一步促進高危兒體格發育會起到有力的推動。
鄧主任強調說:“高危兒早期綜合干預是根據嬰幼兒生長發育和智力發育的規律,通過有針對性的營養和喂養指導,開展有組織、有目的、具有豐富環境刺激的教育活動,(如全身按摩、被動操、主動運動訓練等),促進高危兒發揮潛能,這是改善預后、減少傷殘率、提高患兒生存質量的有效手段。許多研究都表明,早期綜合干預具有改善高危兒,尤其是早產兒各年齡階段認知功能、學習能力的效果干預,對高危兒智商結果有明顯影響。”
重視家庭在高危兒早期干預中的作用
早產兒隨訪是長期、復雜、細致的過程,醫生和家長都是主導者。“醫生通過設置系統的隨訪程序來監測發育水平、早期識別發育遲緩,指導家長開展干預。但依從隨訪、接受監測,實施干預并確保完成質量的關鍵,是早產兒家長而非早產兒自身。”鄧曉毅主任表示。
由于0—3歲嬰幼兒選擇有益于自身健康和發展之生活方式的能力,極為有限,在嬰兒階段的主要生活環境是家庭,因此,家庭撫養方式及環境,對所有兒童的早期的發展都至關重要,將針對性的康復干預融入實際生活,有助于高危兒各種技能更好的發育。
對NICU出院早產兒不僅需要接受隨訪,還必須系統、規范,并重點開展早期干預,以改善NICU出院早產兒近期神經精神發育結局。鄧曉毅主任說:“NICU出院早產兒系統管理的系統性可以總結為:規范隨訪頻率、監測疾病轉歸、使用標準發育監測和評價工具、全面監測體格和神經精神發育、以評估為基礎,持續提供個體化的早期干預,并注意兩個遵從:遵從嬰幼兒發育規律—參考矯正月齡開展運動發育訓練和活動,避免過度干預;遵從早產兒個體化差異,根據評估結果和校正月齡給予個體化干預指導。”
當早來的小寶寶在醫護人員的救治下,闖過多個和死神擦肩而過的時刻,終于回到媽媽爸爸身邊的時候,媽媽、爸爸要把出院后的接力棒穩穩地接好,用正確的方法養育,以避開一個又一個身體發育、腦發育、疾病干擾等風險,盡最大努力為孩子未來的生活質量打基礎。
新生兒醫學中心簡介
徐州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醫學中心是江蘇省婦幼保健重點學科建設單位、江蘇省優質服務示范病區、江蘇省用戶滿意服務明星班組,徐州市臨床重點專科。
設有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早產兒室、新生兒室、母嬰同室病房、隔離病室。
對新生兒窒息、早產兒肺透明膜病、新生兒黃疸、新生兒硬腫癥、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治療處于全市領先地位。早產兒靜脈營養、微量泵的臨床應用、CPAP等正壓通氣無極吸氧達到省內先進水平。
近年來成功救治了多例四胞胎早產兒、超低出生體重兒。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