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健康科普:12月21日,即將迎來冬至。這是冬季的重要節氣,也是中醫養生的關鍵時期。中醫理論認為,冬至是人體陰陽氣機轉變的重要節點,此時人體陽氣最弱,易受外寒濕邪侵襲。
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至后,人體氣血運行緩慢,此時根據人體經絡循行規律、穴位功效、人體體質情況和發病特點等,以“寒者熱之”“虛者補之”為理論依據,采用辛散溫通功效的中藥進行穴位貼敷治療,可溫經散寒、溫陽化濕、健脾補腎、活血通絡,增強人體抵抗力、祛除疾病。
穴位貼敷治療宮寒痛經
許多女性朋友常常會受到宮寒痛經的困擾。宮寒痛經通常表現為:經血顏色黯黑、痛經、白帶色白清稀、黃褐斑、性冷淡、月經延期甚至閉經、腰膝酸冷、小腹涼,四肢不溫,面色黯黑或蒼白無華,舌質黯淡,苔白水滑。
宮寒的原因主要分為內寒和外寒兩種。內寒源于體質虛弱,天氣轉涼時手腳易冰冷;外寒則因不良生活方式,如喜食冷飲、冬季衣著單薄等,導致外部寒邪侵入,損傷機體陽氣。宮寒不僅會使女性氣色不佳、臉上長斑,還可能引發痛經、月經失調、不孕等婦科病。因此,“讓宮寒回暖”成為女性保養的重要一環。
穴位貼敷有調理宮寒的作用,將各類中藥按一定比例混合打成細粉,加入適量新鮮的生姜汁和蜂蜜,調和成膏,制成中藥貼,將藥貼貼在所選穴位上,每次貼敷4小時左右。
穴位貼敷治療胃痛
慢性胃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胃黏膜慢性炎癥,是消化系統常見病,屬于中醫“胃脘痛”“痞滿”等范疇。現代醫學中對慢性胃炎多采用口服抑酸或制酸劑、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治療、黏膜保護劑、促動力劑及助消化藥等藥物治療。
穴位貼敷避免了口服藥物對肝腎功能的損害及個體耐藥等問題,結合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與經絡學說,選取患者體表對應腧穴進行貼敷治療,以達到減緩癥狀、治療疾病的目的。既能避免口服藥物引起的胃腸道不適反應,又能解決懼針者對針灸的恐懼心理,對慢性胃炎的調治作用明顯,深受患者喜愛。
穴位貼敷治療失眠
失眠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多發病。引起失眠的原因較多,主要和心神不安或心神失養相關。患者無法獲得正常睡眠,睡眠時間和睡眠深度不足,無法達到消除疲勞,恢復精力以及體力的目的。輕者難以入睡,或者寐而不酣, 醒后無法入睡。重者徹夜不眠,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以及身心健康,還會誘發多種疾病發生,如心肌梗死、中風等。
穴位貼敷藥物的透皮吸收主要依賴于經皮給藥系統,將皮膚作為給藥部位使藥物輸入體內的外用療法。通常選用涌泉、神門、內關、心俞、神闕、三陰交等穴位,刺激穴位局部的神經末梢感受器,配合藥物的吸收,來直接反射性地調整神經系統,幫助患者安然入睡。
穴位貼敷治療肥胖癥
肥胖癥是指因體內熱量攝入大于消耗,造成脂肪在體內積聚過多,導致體重超常的病癥,是導致高血壓、糖尿病及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穴位貼敷選取中脘、滑肉門、天樞、水道、關元、豐隆、三陰交等穴位,保留4小時后,由患者自行取下。每日1次,4次為一個療程。穴位局部分布有豐富的神經并與臟腑配對,通過藥物刺激穴位時的神經刺激傳入中樞,激活人體的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系統,從而實現減肥的目的。
穴位貼敷預約地址:治未病樓203室、名醫堂11室
穴貼地址:治未病樓303、301
專家介紹
潘小紅
治未病科主任 主任中醫師
碩士生導師 教授
石學敏國醫大師學術傳承人
徐州市名中醫
擅長中醫針藥結合治療:肥胖、脂肪肝、疲勞綜合征、代謝綜合征、女性更年期綜合征及亞健康調理;女性內分泌失調、黃褐斑、月經不調、痛經、不孕、產后調理;自汗、盜汗;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急性胃脘痛、便秘、慢性結腸炎等;頸肩腰腿痛;失眠、頭暈、頭痛、耳鳴耳聾、面癱、面肌痙攣、腦梗死、腦血管病后遺癥、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等神經系統疾病。自主研制瘦身I號湯、瘦身Ⅱ號湯、祛濕健脾合劑、亞健康湯、鎮痛I號等科研制劑,廣泛應用于臨床,療效斐然。
門診時間:治未病科周二、周四,名醫堂周一、周三、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