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秋意漸濃,晝夜溫差較大,可能會加大境外輸入、腸道、蟲媒傳染病、慢性病等疾病風險。
徐州疾控提醒廣大居民注意預防登革熱、諾如病毒感染、慢阻肺及蜱蟲叮咬等。堅持做好防護措施,調節生活節奏,保證睡眠充足,注意保暖,適當添衣。
一、登革熱
登革熱在全球熱帶和亞熱帶的城市、半城市地區廣泛流行。
目前東南亞、南亞、拉丁美洲地區,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巴西、阿根廷、哥倫比亞等國家都已經進入了登革熱的流行季節。
我國登革熱疫情主要為境外輸入病例引起的本地傳播疫情,病例多分布在南方沿海或沿邊地區。
該病潛伏期3-15天,一般為5-8天,典型癥狀為“高熱三痛三紅+皮疹”(“高熱”指的是突發高燒,24小時內體溫可達40℃以上;“三痛”表現為頭痛、眼眶痛、關節肌肉痛;“三紅”表現為面紅、頸紅、胸紅;“皮疹”表現為四肢軀干或頭面部出現的點狀出血疹),目前尚無特效的抗病毒治療藥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對癥治療措施。
治療原則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防蚊隔離。
預防提醒:
1.在蚊蟲活躍時間,出門在外應穿淺色的長袖衣褲,并在外露的皮膚上使用驅蚊液等驅蚊產品,預防蚊蟲叮咬。
2.避免在樹蔭、草叢、涼亭等戶外陰暗處過久逗留。
3.在流行區出現發燒、皮疹等疑似癥狀,應及時就診并主動說明被叮咬的情況。
4.出境返回本地后,如果2周內出現發熱,要及時就診并說明登革熱流行區旅行史。為了防止將疾病傳播給家人或他人,請配合當地衛生健康部門進行登革熱防治工作。
二、諾如病毒感染
進入10月份,氣溫、濕度變化頻繁,影響敏感人群抵抗力,疊加國慶長假后效應,學校、幼兒園等敏感人群聚集場所極易發生諾如病毒群體性感染事件。
諾如病毒秋冬季高發,一般在感染病毒后12-48小時出現癥狀,最常見的癥狀是腹瀉和嘔吐,其次為惡心、腹痛、頭痛、發熱、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兒童以嘔吐為主,成人以腹瀉為主,糞便為稀水便或水樣便。該病可通過糞口、接觸和氣溶膠傳播,主要表現為自限性疾病,通常持續2-3天,預后良好。
預防提醒:
1.保持手衛生,注意飲食飲水衛生
加工食物前、飯前、便后洗手時,用肥皂和流動水至少洗20秒。不飲用生水,蔬菜瓜果徹底洗凈,烹飪食物要煮熟。
2.及時發現和規范管理病例
學校應嚴格落實晨午檢和因病缺課(勤)登記追蹤等工作。發現病例異常增多時立即向屬地疾控機構、教育部門和衛生健康部門報告。
3.加強食堂從業人員、保育員等健康管理
食堂從業人員、保育員制作食物和配餐過程中要佩戴口罩和做好手衛生。加強健康狀況監測,杜絕帶病上班。
4.做好環境清潔消毒
對校內公共場所定期清潔與通風,對經常接觸的地方進行定期清潔與消毒。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隨著秋季的來臨,氣溫驟降,空氣變得干燥且可能伴有污染物增多,這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簡稱“慢阻肺”)的患者來說,無疑是一個需要格外警惕的時期。慢阻肺的急性發作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可能帶來嚴重的健康風險。
預防提醒:
1. 減少危險因素接觸
吸煙是慢阻肺的主要誘因之一。徹底戒煙,是預防慢阻肺急性發作的首要步驟。
對于從事可能接觸有害氣體、粉塵等職業的患者,應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如佩戴防護口罩,定期進行職業健康檢查。
避免在空氣質量不佳的日子或交通繁忙時段進行戶外活動,以減少空氣污染物的吸入,必要時可使用空氣凈化器改善室內空氣質量。
2. 堅持規范治療與定期隨訪
慢阻肺患者治療以吸入性藥物為主,嚴格按照醫生指導的藥物治療方案進行,按醫囑正確使用吸入裝備,按時按量吸入藥物,不隨意更改劑量或停藥。
對于需要氧療的患者,有條件者可在家中配備氧氣設備,按照醫生指導進行氧療,以改善缺氧癥狀。定期隨訪復診,評估肺功能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如有不適,及時就醫。
3. 合理膳食、適量運動
保持均衡飲食,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瘦肉、魚類、蔬菜和水果。增加水分攝入,有助于稀釋痰液,促進排痰。
可以參加專業的呼吸康復訓練,學習正確的呼吸技巧和方法,進行適量的呼吸運動,如深呼吸、腹式呼吸等,有助于增強肺功能,提高呼吸效率。
4. 接種疫苗
根據醫生建議,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以降低因感染而誘發慢阻肺急性發作的風險。
四、蜱蟲叮咬
蜱,主要生活在山林,草原以及野生動物巢穴中。
蜱喜歡叮咬皮膚,可能引起皮膚炎癥,出現紅腫、疼痛、瘙癢等癥狀。
通過吸血還會傳播如森林腦炎、萊姆病、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立克次體等多種疾病,對人體健康有著極大的威脅。
預防提醒:
1.戶外活動前防護,減少暴露機會
蜱活躍季節時,應當盡量避免在蜱類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
如需進入此類地區,應當注意做好個人防護,穿長袖衣服;扎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里;穿淺色衣服以便于查找有無蜱附著;不要穿涼鞋;不要在草地、樹木上晾曬衣物;裸露的皮膚可涂抹避蚊胺、異丙啶等驅避劑。
2.進入室內前檢查蜱
蜱可附著在衣服和寵物進入室內,要仔細檢查外套、背包和寵物,發現蜱應及時清除。進入室內兩小時內淋浴可降低蜱傳疾病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常溫水清洗衣物并不能殺死蜱,可通過烘干或高溫水清洗去除附著的蜱。
3.科學處理蜱蟲叮咬
蜱常附著的部位主要在手臂下方、耳朵內側和周圍、毛發之內或周邊、肚臍內側、膝蓋后側、腰部、腿根部等。
如果發現蜱蟲叮咬了皮膚,不可用手直接拔取,可將酒精涂抹在蜱蟲身上,再用干凈的、尖頭的鑷子,盡可能以穩定、均勻的力度將蜱蟲在靠近皮膚處向上拔出,切不要扭曲,或者用力過猛,避免蜱蟲頭部滯留在體內。
如果沒有足夠的自行處理的能力,應盡快前往醫療機構尋求專業的處理。
蜱蟲取出以后,對叮咬的部位使用酒精、碘酒等進行消毒,同時自我觀察、健康監測兩周,如果出現發熱、乏力、肌肉酸痛等癥狀,應及時就醫,并告知醫生蜱蟲叮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