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健康信息:10月有寒露(8日)和霜降(23日)兩個節氣。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出現“寒”的節氣,代表著天氣漸冷。霜降是秋季最后一個節氣,夜晚下霜,晨起陰冷有白霜。
“寒露”關鍵詞:燥邪當令
暮秋寒涼,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與沉降。此時起居時間也應作相應調整以順應自然界的變化。天氣漸漸變冷,早晨很多人會賴被窩,無形中增加了睡眠時間。最好能順應時節,“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能夠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則能順應陽氣的舒達。
民諺道:“吃了寒露飯,單衣漢少見”。過了“寒露”,入夜后寒氣襲人。常言道:“寒露入暮愁衣單”,就是告誡人們要注意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預防寒邪入侵。尤其要注意足部的保暖,勿赤腳,以防“寒起于足”。俗語有云“寒露腳不露”,從養生理論看,足部離人體的心臟最遠、而日常負擔最重,最容易導致血液循環不好,加上腳部脂肪層薄,保溫性能差,容易受寒潮刺激,因此,可在睡前泡腳,這不僅能散寒通絡,且有助眠之效。
寒露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自然界中的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大幅減退,陰氣漸生。中醫來講,艾灸具有溫陽補氣、祛寒止痛、補虛固脫、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寒露以后,是感冒的多發期,艾灸可以迅速提升陽氣,使陽氣固衛體表,收縮毛孔,預防感冒,也可以促進氣血循環,改善手腳冰冷等。寒露涼,濕寒更盛。艾灸暖,溫陽化濕。寒露節氣,適合好好“艾”自己。
“寒露”日后,日照漸少,秋風蕭瑟急勁,易生悲愁憂傷之感,出現所謂“悲秋綜合征”。由于悲憂情緒最易傷害肺臟,因此,在深秋時節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宣泄積郁的負面情緒。因勢利導,培養樂觀豁達的心情,這是秋季養生保健不可忽略的一點。
“霜降”關鍵詞:補冬不如補霜降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也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節氣。霜降過后,寒冷空氣進一步來襲,就進入冬季了。
民間諺語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強調的是“秋補”比“冬補”更要緊。根據中醫養生學,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溫補的觀點,此時的進補應以平補為原則,選擇具有潤燥滋陰、固表益氣作用的食物或者藥材,一方面增強免疫力,提高機體對抗寒冷氣候變化的能力;另一方面,順應秋季補肺的時令要求,緩解由于肺燥引發的各種疾病。符合平補原則的食材很多,比如枸杞子、大棗、橄欖、甜杏仁、甘蔗、蜂蜜、鴨蛋、雞蛋、紅薯、山藥、南瓜、蘿卜、白菜、洋蔥、小麥、豆芽、豆漿、花生、芝麻等。
此外,精神調養也不容忽視,最好的調養方式就是要睡眠充足,早睡早起,這樣能夠使人精力充沛,從而避免秋乏的發生。周末可以去戶外爬山,登高望遠,有助于保持樂觀情緒,神志安寧。但此階段運動健身的活動量不宜過大,也不宜劇烈,以微微出汗為宜。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