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健康科普:據巴西衛生部5月4日發布數據,2024年巴西發現的登革熱病例累計超過427萬例,死亡病例達到2197例。
登革熱是一種什么“熱”? 是我們每個人所面臨的問題,我們該如何防控,日常生活該注意什么?北京地壇醫院徐州醫院(徐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專家張鳳池主任為大家科普。

日前,立夏已過,時晴時雨,天氣變化莫測,蚊蟲活動增加,登革熱防控壓力驟然加大。
登革熱是登革病毒經蚊蟲叮咬傳播引起的急性蟲媒傳染病。目前已知有12種伊蚊可傳播本病,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多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我國南方地區也有流行,廣東、廣西多為5-10月,海南為3-10月。但隨著旅游人數增加、人口流動量加大,登革熱存在蔓延的可能。
登革熱的傳染源主要是登革熱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目前未見報告有健康帶病毒者。一般在發病前6-8小時至病程第6天,患者具有明顯的病毒血癥,使叮咬自己的伊蚊受感染。
登革熱的傳播途徑除了蚊蟲叮咬外還有非蚊媒途徑:如母嬰傳播、輸血等醫療途徑傳播、器官移植傳播、職業暴露等。
登革熱的潛伏期5-8天,分典型登革熱、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征3型。我國的登革熱一般多見典型登革熱,可以是輕型或重型,但登革出血熱我國少見。
要想判斷自己是否患有登革熱最直接的就是依靠癥狀。
登革熱的典型癥狀為發熱、嘔吐、腹痛等。特別是出現發熱、畏寒、同時伴有嚴重出血(如皮下血腫、嘔血、黑便、陰道流血、肉眼血尿等)、有些人會出現心動過速、肢端濕冷、脈搏細弱或測不到等休克癥狀,更嚴重的可出現語言障礙和昏迷、驚厥等表現、退熱后病情惡化、腹部劇痛、持續嘔吐、胸悶、心悸、嗜睡、煩躁、少尿等臨床表現。
登革熱病程一般分急性發熱期、極期和恢復期。
登革熱也可引起一些并發癥,如中毒性肝炎、心肌炎、水電解質及酸堿失衡、急性血管內溶血等,少部分會出現二重感染危及生命。
對于登革熱人群普遍易感。特別是以下人群更容易感染重癥登革熱:二次感染患者(之前感染過登革病毒);伴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潰瘍、哮喘、慢阻肺、慢性腎功能不全等基礎疾病者;老人或嬰幼兒;肥胖或嚴重營養不良者;孕婦。
登革熱的預防措施和其他傳染病一樣,主要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管理傳染源:登革熱患者和隱性感染者,需早就診、早發現、早隔離。
2.切斷傳播途徑:高發季節避免去野外、叢林、草地等場所,家居環境保持干燥,及時處理存水,避免蚊蟲的滋生。定期做好滅蚊措施,特別是在易積水地方噴灑殺蚊劑。
3.保護易感人群:上述易感人群應勞逸結合,適當鍛煉,營養均衡,增強體質,外出時注意涂抹驅蚊劑。
專家介紹
張鳳池
中共黨員,主任醫師,感染科主任,畢業于揚州大學醫學院,徐州醫科大學兼職副教授。
中華醫學會熱帶病與寄生蟲學分會艾滋病學組委員,中國性病艾滋病協會結核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江蘇預防醫學會艾滋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兼機會感染控制學組副組長,江蘇省醫師協會熱帶病與寄生蟲病分會委員,江蘇醫學會感染病分會新發傳染病學組委員,江蘇省醫學會艾滋病學組委員,江蘇預防醫學會寄生蟲分會常委,江蘇醫院管理學會傳染醫院分會艾滋病學組委員,江蘇省研究型醫院學會神經感染與免疫分會委員,江蘇省婦幼健康研究會妊娠感染性疾病防治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瘧疾治療專家組專家。徐州市艾滋病治療專家組專家,徐州市醫學會醫療鑒定專家組專家。
從事感染性疾病醫療教學科研及防治工作20余年,主要致力于感染性疾病的臨床診療,對各類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的診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擅長艾滋病的抗病毒及各種機會感染、并發癥的診療及暴露后阻斷,對急性重癥傳染病如暴發型流腦、重癥乙腦、重癥麻疹、流腮、出血熱等疾病的救治及不明原因發熱、梅毒的治療及母嬰阻斷等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參與國家十三五重大專項研究,主持、參與多項市科研課題。曾榮獲衛生部結核病防治先進個人、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徐州“百年百醫”代表、“2022健康使者”等多種榮譽稱號。(供稿:張鳳池)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