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礦總頻道:(通訊員:李長鑫)來時靠“鼻子”吃飯,奄奄一息!徐州醫生在他胃里挖了條“地道”……

患者家屬告訴朱蘇敏,劉老漢幾年前被確診為胰腺癌,此前在外院做過外科手術。此次腫瘤侵犯肝膽以及幽門下段的十二指腸部位,導致不能進食、膽汁無法排出,出現黃疸。當地醫院予以禁食、胃腸減壓、護胃、促進胃腸動力、營養液鼻飼營養支持等處理,但是患者癥狀不但沒有改善而且日漸加重。
患者家屬的訴求看似非常簡單:首先是消除黃疸,其次是能夠進食,提升生存質量。但是這兩個看似非常簡單的要求,其實以常規治療方法想要達成幾乎不可能。首先是消除黃疸。患者出現黃疸的主要原因是膽汁淤積,正常情況下做一個膽管引流手術就能完美解決黃疸問題。但是,膽管引流術的前提是內鏡可以通過胃下段的幽門進入到十二指腸再逆行入膽管。而劉老漢的十二指腸已經被腫瘤侵犯,無法通過內鏡,也就不具備下支架的條件。既然人體自然腔道形成的通路被堵死,那么就造一條新的通路!朱蘇敏為劉老漢做了超聲內鏡下的膽管引流手術。在超聲內鏡引導下,朱蘇敏在劉老漢的肝臟內膽管“通”了一個小洞,順利進入膽管,順著膽汁出口釋放支架,把膽汁引入小腸。

資料圖
朱蘇敏告訴患者家屬,這種手術是在傳統ERCP(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的創新,被稱之為超聲內鏡膽管順行支架引流術(EUS-BD-AGS)。ERCP是在十二指腸鏡下經十二指腸乳頭插管注入造影劑,從而逆行顯示胰膽管的造影技術。而為劉老漢實施的手術是反其道而行之,在超聲引導下從肝臟入路順行進入膽管完成手術。
該手術方式具有不用開刀、創傷小,住院時間短等優勢,被用來治療膽胰疾病以代替外科手術,尤其適合老年膽道病人的治療,且由于操作方便、安全,病人可重復接受治療,不受多次手術腹腔粘連的影響。目前絕大多數膽胰管疾病都可應用ERCP或者EUS-BD治療,大大避免了傳統開刀手術。
手術后,劉老漢黃疸癥狀迅速消失。
鑒于劉老漢的病史和身體狀況,無法承受外科手術,如何幫助患者解除因腫瘤侵犯導致的十二指腸梗阻,增加營養,改善生活質量成了當務之急。朱蘇敏綜合考慮了患者的病情,和團隊討論了各種治療方法的可能性和優缺點后,決定為患者行超聲內鏡下胃腸吻合術。
朱蘇敏介紹,超聲內鏡引導下胃腸吻合術即在超聲內鏡下經胃未被腫瘤累計區域穿刺到近端小腸,放置導絲后,經導絲放置一大口徑全覆膜支架,以打通胃和小腸之間的通路,也就是重新“造”了一條胃與小腸之間的“新路”,讓食物從安全胃區域直接進入小腸,而不再通過被損壞的十二指腸,從根本上解決因十二指腸梗阻無法進食的問題。
相較于以往的外科開腹胃腸吻合術,這種手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痛苦小,恢復快,復發少,充分體現了內鏡微創的優勢。

但實施該手術需要掌握超聲內鏡、消化道介入等多項高難度技術,代表了當前內鏡治療技術的頂級水平。經過細致周密的術前準備,劉老漢被推進手術室。在超聲引導下,朱蘇敏將支架一端固定于空腸,另一端固定于胃體下部,造影可見造影劑通過順暢,患者安返病房。術后患者病情平穩,一般情況良好,24小時后即可經口正常飲食,解決了患者胃流出道梗阻的問題,提升了生活質量,為后續的腫瘤治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患者在就診前一直因無法進食而困擾,可以正常經口飲食后特別激動,能夠品嘗到食物的鮮美味道,患者及家屬均表示,沒想到接受了簡單的內鏡手術后在這么短時間就能正常吃東西了,并且體表沒有任何傷口,便捷高效!
“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以及各種器械配件的不斷發展和更新換代,內鏡在消化系統各種疾病診療上發揮了愈來愈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內鏡下微創治療手術的不斷創新,為很多不能或不愿手術的胃腸道和膽胰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新的超級微創治療方法。”朱蘇敏說。

“這種超級微創的新術式十分適宜晚期腫瘤胃及十二指腸流出道梗阻的治療。此次手術以超級微創的方式解決了患者十二指腸癌合并腸梗阻的問題,值得開展并推廣。該超級微創技術與傳統十二指腸支架置入術相比,臨床緩解率高、復發率低,且治療安全性相近,有望成為惡性消化道腫瘤患者臨床姑息治療的優先選擇。”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