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手中的簽字筆似乎有千鈞之重,50多歲的張先生面對母親的手術知情同意書遲遲沒有落筆。他仔仔細細讀了好幾遍,右手不停地顫抖。母親72歲,被查出食管癌,醫生建議實施外科手術治療。
“醫生,我想再確定一下,這手術是微創。對吧?”老張抬起頭,懇切地詢問術前溝通的醫生。
“叔,是微創手術。李龍飛主任主刀,您就放心吧。
“那我簽,老娘70多歲,可禁不起開大刀折騰。”老張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吞咽梗阻查出惡性腫瘤
春節過后,72歲的陳老太覺得自己吃東西的時候被胸口的東西擋一下。這種感覺開始不是很明顯,只是吃煎餅等硬的食物時才出現,后來逐漸明顯,甚至喝稀飯都難以下咽。
家人把陳老太送到當地衛生院就診。經過鋇餐檢查和影像檢查后,醫生勸其到縣醫院進一步確診。在縣醫院,通過胃鏡發現陳老太食管中下段距門齒約30厘米處有“菜花樣”新生物,活檢確診為惡性。
陳老太年事已高且患有冠心病、高血壓等多種基礎疾病,這種狀況下,手術及術后治療稍有不慎隨時會有生命危險。因此,當地醫院勸其到上級醫院就診。家人連夜將陳老太轉院至徐州市腫瘤醫院,找到胸外二科主任李龍飛博士求助。
入院后結合病史、查體及輔助檢查未發現患者遠處癌轉移,無手術禁忌癥,但患者年齡偏大,基礎性疾病較多,體質弱,心肺功能較差,腫物較大且腫塊與周圍組織粘連致密,傳統開胸手術(經胸部、腹部、頸部“三切口”,俗稱“三切口”手術)行食管癌根治術,創傷大,患者不能耐受。李龍飛建議行全腔鏡下的Ivor-Lewis食管癌根治術。

食管手術“胃”受牽連
“李主任,食管癌手術不就是把有病的那段食管割掉,再縫上嗎?為什么要在身上割這么多口子?”患者的兒子老張拿著他在手機上找到的食管癌根治術圖片找到李龍飛咨詢。
李龍飛拿出紙筆,一邊畫人體上消化道解剖圖一邊給老張解釋:根據腫瘤規范化治療的要求,不僅僅要切掉病變部位的食管,還要把病變部位上緣以上5厘米以及下到賁門的食管切除。10多厘米的食管切除后還必須把胃重新塑形成“管狀胃”,替代食管。所以這個手術不僅僅是切掉一段食管這么簡單。要在腹部使用腹腔鏡游離胃,同時在腹腔內制作管狀胃、清掃腹腔淋巴。還要在胸部采用胸腔鏡行病變部位的食管切除以及胸部淋巴結清掃,最后還要做胃-食管吻合。此項手術涉及到胸、腹部兩個區域,過程復雜,風險大、難度系數高,操作時間長。

“這是在腔鏡下把幾個大型手術整合到一臺手術的復雜手術。”李龍飛解釋,“首先是腹腔鏡下游離胃+清掃腹部淋巴結+制作管狀胃,然后胸腔鏡下游離食管+胸部淋巴清掃,最后是食管-胃胸頂吻合手術。看似幾個不同手術的疊加,但是其難度不是簡單的1+1+1。”
介入思維突破手術難點
除了高難度的全腔鏡下完成食管癌根治術,還有一個難點就是術后“十二指腸營養管的置入”。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食管癌根治術后,患者術后7天內絕對不能經口進食,但為了解決患者“進食”而且又要符合生理性胃腸道營養這個問題,需要手術的時候經過鼻孔置入一個“十二指腸營養管”,用于術后營養供給。開大刀手術,醫生可以直接開胸直視導入營養管。但是在全腔鏡下“十二指腸營養管”的放置成為一個大難題。
李龍飛運用MDT(多學科聯合會診)思維,在外科手術中引入介入思維,就可以順利解決營養管植入問題。
李龍飛的手術團隊為患者制定了規范、精準 、個性化的手術方案,詳細討論了手術中、術后可能出現的各種突發情況,做好了充分的預案準備。
在征得患者本人及家屬同意后,團隊為患者做了全腔鏡下Ivor-Lewis食管癌根治術。
術中,僅在患者右胸壁及腹部開8個0.5-1厘米的小孔以及一個3厘米小切口,首先是腹腔鏡下游離胃+清掃腹部淋巴結+制作管狀胃,然后胸腔鏡下游離食管+胸部淋巴清掃,最后是食管-胃胸頂吻合手術,最終完成消化道重建,手術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