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健康:大腦是人類最為精密復雜的器官,針對大腦的治療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正因如此,神經外科手術往往被稱為“刀尖芭蕾”,神經外科醫生所背負的風險和壓力也可見一斑。
“神經外科手術中最難的部分就是找到準確的位置和方向進行手術,如今借助神經導航系統,我們的精準操作得到了保障。”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徐鋒告訴記者。日前,他們在神經導航系統下為一患者取出腦部病灶活檢組織,定位精度達1毫米。
● 神經導航系統助力,順利取出顱內深部活檢組織
日前,一名56歲的男性患者因頭痛來到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就診。“他來院時已經頭痛近一個月了,而且這種痛越來越重,同時兩周前發現自己右眼瞼下垂、右下肢無力。”該院神經外科主任徐鋒介紹說,通過頭部核磁共振顯示,患者的腦干中腦位置有占位,向丘腦方向延伸,而且周圍有水腫。
炎癥?脫髓鞘?腫瘤?究竟是什么問題導致患者頭痛?這需要通過穿刺手術取病理組織進行明確診斷。但現實阻礙是,患者病灶部位較深,處理起來比較棘手。
對顱腦進行穿刺是一件非常具有風險的活,因為一旦定位不準確,極有可能損傷到血管、神經纖維束,導致出血及神經功能缺失。尤其是針對此類隱藏較深的顱腦病變,穿刺部位必須要特別精準。
按照以往的慣例,要么在CT掃描下進行穿刺,一面掃描定位、糾正方向,一面調整穿刺路線;要么就干脆放棄。這兩種做法的缺點是,CT掃描下進行穿刺容易令病人不適,也存在一定的麻醉風險,且定位只能實現“定位置”,不能保證“沿途”無損傷。若為規避風險而放棄穿刺的話,就難以做到精準施治,治療上可能會走彎路。由此,碰上這樣的棘手病例,神經外科醫生往往心里苦不堪言。
不過,隨著精準醫療的發展,以上難題已有破解之法。
“近年來,在影像設備或傳統立體定向儀的引導下,手術精準度得以明顯提升,但更先進的導航系統,可以讓醫生事先在導航設備上做精準的手術計劃,提前通過CT、核磁共振等方式掃描患者大腦,把相應影像資料做多模態融合,避開血管、神經纖維束,選擇入路和方向,計算穿刺深度,最終選擇精準的穿刺路徑。”
徐鋒告訴記者,接診該病例后,他帶領團隊經過細致周密的病情評估和方案論證,最后決定對患者實施神經導航系統輔助下的穿刺活檢。
手術僅30分鐘,通過約1個綠豆粒大小的小孔精準取出顱內部分病變腦組織,進而揭開了腦內病變的神秘“面紗”———淋巴瘤。術后,患者轉入放療科接受進一步治療,目前治療順利。
● 打造精準診療模式,為患者健康保駕護航
神經導航系統是什么?為何能做到精準高效、一擊即中?對此,徐鋒解釋說,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系統可以理解為大腦中的“GPS”,能夠給醫生提供患者頭部的準確結構及病變位置信息。
據了解,神經外科醫生手術時,不僅對病變定位精度要求高,同時還需要了解病變與周圍血管和神經的關系,避免手術當中損傷。過去,醫生都憑借經驗,將病人的CT、核磁共振二維影像片子重新整合在大腦中形成三維圖像。實際上,這個過程非常漫長,需要大量長期的經驗。
而如今,醫生借助手術導航系統,就可以清晰看到病人術前或術中的影像數據,以及在手術床上精確對應的解剖結構。“導航系統猶如賜予神經外科醫生一雙‘透視眼’,讓醫生在術中可以即時標定病變范圍,實現精確定位。對一些特殊手術,還可由微型手術機器人進行精準的操作,外科手術會更快速、更精確、更安全。”徐鋒如是說。
他解釋稱,“機器人輔助顱內病變穿刺活檢術兼具微創和精準的特點,能安全獲取患者顱內病變標本,明確病變性質,為患者后續治療提供依據,并精準指導后續的放化療。相比傳統的手術,操作手術機器人進行活檢的話,其定位精度達1毫米,故而具有創傷小、手術安全性高、手術時間短、并發癥少和病人術后恢復快等優點。”
記者采訪了解到,神經導航系統可以應用在神經外科多個方面,如深部病變活檢,深部腫瘤的切除,功能區腫瘤的手術限定,顱底腫瘤解剖結構的識別。此外,還可以對顱神經疾患(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進行術前有效定位,對腦出血、腦干出血患者開展微型機器人微創手術等。
“我們神經外科開展手術,貫徹的是精準微創理念,即在保留患者神經功能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切除病變組織,同時能做到‘手術切口小’,這樣一來,才能最大程度保障患者今后的生活質量。從這一層面來看,應用神經導航系統正是神經外科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符合精準診療的時代要求。”徐鋒說,他們將持續打造精準診療模式,引進創新項目,提高手術精度,為廣大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strong>文/ 張景良 焦海波 韓黎雯 圖/秦媛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