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故事:12歲的童童(化名),小小年紀遭遇多次磨難:過敏性紫癜、腸套疊手術并腸造瘺、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并因此切除了脾臟。一周前,童童又因為發熱腹痛被診斷為膽管結石。針對童童的情況,接診醫生表示,手術難度和風險極大。但如果不及時取出結石,童童將面臨危險。在徐礦集團總醫院,消化科副主任汪曉紅通過被譽為“內鏡技術皇冠上的明珠”的ERCP技術,為童童成功取出了結石。
◆12歲男孩膽管結石遭遇治療難題
童童是因為發燒和劇烈的腹痛被送到醫院的。在醫院,童童的病情很快明晰,是膽管結石導致的。但面對童童,接診醫生感到有些棘手。
童童,12歲。據童童的家人說,孩子因為患有遺傳性球型紅細胞增多癥,曾經摘除了脾臟,還因為免疫系統問題患有過敏性紫癜,還曾經做過手術治療腸套疊。
治療膽管結石,手術是傳統手段,但常規外科手術存在創傷大、術后恢復慢、結石殘余或復發難處理、晚期并發癥較多等問題。童童這么小的孩子曾經接受過不止一次手術,膽總管附近以及腹腔內是否會有黏連?他能否耐受再一次的開刀手術?孩子的免疫系統本身就不是很好,手術后是否會導致其他風險?對此,接診醫生感覺有些棘手。但如果不及時取出結石,堵塞在膽管里的結石,會帶來更多問題。
成年人每天幾乎都要分泌膽汁1000毫升左右,兒童分泌的膽汁稍微少一些,這些膽汁促進消化、乳化脂肪,是消化系統的重要力量。膽囊把這些膽汁收集起來,在人們進食的時候,通過膽總管釋放出去。但如果遇到了膽總管結石,膽汁無法順利釋放,就會引發膽管疾病,患者通常會出現黃疸、發燒等癥狀。一旦膽汁逆流進入胰管,很容易誘發膽源性胰腺炎,而胰腺炎的發作,通常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嚴重者或可危及生命。
◆六個科室會診后,不開刀完成取石
在接診醫生的建議下,童童被家人帶到了徐礦集團總醫院消化內科,找到了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汪曉紅博士。針對童童的病情,汪曉紅也特別慎重,通過對童童病情的反復分析,她決定通過ERCP技術為童童不開刀取石。
通過ERCP技術取石,雖然不用開刀,但對醫生的個人技術和科室協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為徐州為數不多、能夠熟練通過ERCP技術取石的專家之一,汪曉紅博士已為包括多位兒童、高齡老人在內的患者實現不開刀取石。
“所謂ERCP,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的英文首寫字母,是在內鏡下經十二指腸乳頭插管注入照影劑,從而逆行顯示胰膽管的造影技術,是目前公認的診斷胰膽管疾病的金標準。ERCP就像是把醫生的眼睛放入了患者體內,醫生可以看到一個清晰的‘膽管樹’圖像,可以鑒別黃疸原因、梗塞部位、結石分布、膽管狹窄部位與性質、有無膽管畸形,更能早期發現壺腹腫瘤等。ERCP還是檢查慢性胰腺炎、胰腺結石、胰腺腫瘤的重要手段。而在童童的整個治療中,最具有挑戰性的地方就在于順利插管。膽管開口的地方只有兩三個毫米,而膽管與胰管緊密相連。插管時如果操作不十分精確,導管有一點點不對位或者偏差,一旦引起膽管水腫,或者傷及胰腺,都會給接下里的治療帶來很大的困難,有時候甚至會帶來巨大的風險。也正因為此,這項技術才被稱作為‘內鏡技術皇冠上的明珠’。”汪曉紅說,插管成功意味著整個治療成功了大約七成,但這個過程要求醫生的操作必須嫻熟而精確。
盡管通過這項技術為多位兒童取石,但針對童童的情況,為了把治療風險降低到最小,并把可能出現的風險都準備好應對預案,汪曉紅通過醫院組織了包括普外、血液、麻醉、兒科、影像、消化科6個科室的醫生,針對童童的治療予以會診和研判,最終形成了治療方案。
手術持續了一個多小時。這個優秀的團隊通力合作,麻醉醫師平穩麻醉,醫護配合默契,手術過程中,汪曉紅操作導管,順利進入膽管后,釋放“網籃”將結石兜住,將堵塞在這個地方的結石一一取出后,釋放結石進入腸道讓其自然排出體外。然后,沖洗膽管,導管退出。
穿著厚厚的鉛衣,汪曉紅順利完成了又一例不開刀取石。結石取出,膽管暢通,膽汁順利進入腸道,童童的高燒和腹痛癥狀很快緩解。
一周前,童童順利出院
“孩子不用開刀就把結石的問題解決了,這對于我們醫生來說,是一件特別有成就感的事情。尤其是這個孩子,過去曾經受過那么多的磨難,希望孩子以后能夠順順利利的。”對于童童的治療,汪曉紅印象深刻。包括童童在內,汪曉紅所在的消化內科團隊已經通過ERCP為多位孩子順利完成取石,受益的結石患者還有許多,其中不乏一些八九十歲的高齡老人。在ERCP的基礎上延伸的介入治療,由于不用開刀、創傷小,住院時間也大大縮短,惠及眾多患者。
徐報融媒記者 周愛田 通訊員 李長鑫 轉自都市晨報 20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