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通訊員 于虹)徐醫附院胃腸外科致力于用更專業、更系統、更規范的技術和理念為患者治療,結合患者生活環境和臨床數據,為每一位患者制定具有個性化的疾病預防和治療方案。
正如胃腸外科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符煒所說:“減少創傷、保留肛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是結直腸外科醫師面臨的最為現實的問題。”
超低位直腸腫瘤患者手術可保肛
采訪當日,在徐醫附院胃腸外科見到孟女士時,她精神抖擻的樣子讓人無法把她和腫瘤病人聯系在一起。如果不是因為要復診,真看不出她是一個術后三個月的直腸腫瘤病人。其手術疤痕,用“像被蚊子叮了一口”來描述更為直觀和貼切。
孟女士的腫瘤位于距肛緣約3.5cm的直腸前壁。大多數醫生可能都會選擇腫瘤切除同時挖除肛門然后腹壁造口即采用人工肛門。因為這種情況下,要同時做到腫瘤根治與保肛,治療難度巨大。
孟女士是不幸的,但她無疑又是幸運的。今年年初,她因為大便出血在當地被認為是痔瘡后出血不止,進一步檢查結果顯示:直腸腫瘤,位于直腸前壁距肛門3.5cm,需要手術治療,當地醫院告知需要做人工肛門。家人考慮到術后的生活質量,抱著一線希望來到徐醫附院腸胃腸外科找到符煒主任。經過符煒主任及其醫療團隊成員的多次分析和探討,發現患者腫瘤未侵透腸壁,最終決定利用目前較先進的腹腔鏡經腹經肛微創保肛技術,對孟女士進行低位保肛的切除。手術非常順利,孟女士的腫瘤被徹底清除,肛門也保住了。
到底是怎樣先進的技術能夠做到在如此低位狹窄的盆腔內不損傷肛門一絲一毫,又可以徹底清除腫塊?據符煒主任介紹,所謂的腹腔鏡手術,通俗來講就是主刀醫生通過幾個直徑僅為0.5到1公分的腹壁小切口,將儀器伸入患者體內,然后對照被放大4-6倍的外接顯示器畫面,進行腫瘤的切除。它的優勢除了創傷小、恢復快外,還體現在術后患者幾乎感覺不到疼痛,生活質量與正常人無明顯差異。而對于醫生來說,腹腔鏡放大的視野和其能夠探到盆腔內肉眼無法到達的死角,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操作難度,加強了手術的安全性和精準度。
低位保肛是一門“跨界”藝術
據了解,直腸腫瘤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傳統的手術主要有腹會陰聯合切除術和直腸前切除術。前者適用于距肛緣7厘米以下的直腸下段腫瘤,意味著肛門保不住,只能做永久性結腸造瘺,即人造肛門,改變排泄路徑;后者適用于腫瘤下緣距肛緣6-7厘米以上的直腸中上段腫瘤,可以保住肛門及其功能。也就是說,7厘米曾經是術式選擇的一道“分水嶺”。
NOSES 與 TaTME 作為兩種全新的微創外科技術,也成為當下我國結直腸腫瘤領域兩種備受關注的手術方式。
“腹腔鏡結直腸腫瘤根治手術已經在臨床上廣泛開展,中低位直腸腫瘤在保證R0切除、延長生存期、降低局部復發率的基礎上,如何減少創傷、保留肛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是結直腸外科醫師面臨的最為現實的問題。”符主任介紹說,直腸及系膜的最遠端(肛提肌包繞的區域)是腹腔鏡視野以及手術器械較難到達的區域,也是腹腔鏡直腸腫瘤手術中最困難的部分。尤其對于男性、前列腺肥大、肥胖、腫瘤巨大、骨盆狹窄等“困難骨盆”的中低位直腸腫瘤病人,顯露和分離遠端直腸系膜將會更為困難,而且越接近盆底操作越困難,難以準確判斷腫瘤的遠端切緣,甚至可能會造成直腸系膜切除的不完整,以及標本的CRM陽性、盆腔神經副損傷等,甚至無法保留肛門。
符煒主任治療組克服外科技術難題,在麻醉科及護理組密切配合下成功開展了TaTME保肛手術,填補我市直腸腫瘤經肛治療的空白。
近幾年來,符主任針對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期進行個體化治療,提高了保肛率和患者的生活質量。“TaTME手術從齒狀線上方環形切斷直腸壁,直接進入末端直腸系膜之外的‘神圣平面’,在腹腔鏡監視或者直視下近距離、相對簡便地完成遠端直腸和系膜游離和切除,對于保證腫瘤的遠端腸管切緣、遠端直腸系膜切除的完整性以及CRM的安全性,可能比經腹TME手術更有優勢。”符主任介紹說,TaTME手術最核心的價值在于提高了遠端直腸系膜切除標本的質量。無須為取出標本在腹部做額外切口,完全經肛門做吻合,具有更好的微創和美觀效果。
并非所有直腸腫瘤患者均可保肛
對于直腸腫瘤患者來說,失去肛門這唯一的“出口”,影響不言而喻。切除肛門后,醫生會在患者腹部設置人工肛門。然而,人工肛門沒有肛門內外括約肌及支配神經,自然沒有控便和排便功能,還需要定期更換“配件”,患者需要較長的時間適應。由此可見,既能治療腫瘤,又不必終生掛糞袋,是直腸腫瘤患者最大的追求。保肛手術無疑已經成為直腸腫瘤患者常用的手術方式。但是,并非所有患者都可以接受超低位保肛手術,也不能為了保肛而保肛。
據符主任介紹,對于超低位直腸腫瘤患者是否能夠保留肛門取決于是否符合以下原則:
一、不能因為實施保肛手術而降低腫瘤的治療效果,以達到切除為原則,在確保切除范圍的前提下考慮是否保肛。二、患者手術后對肛門功能滿意,可以改善患者術后生存質量。三、一定要保證標本的安全切緣,切除后尚可以完成低位肛管吻合手術或者拖出術。
“低位直腸腫瘤尤其是超低位直腸腫瘤手術難度大,術后容易發生出血、肛門功能失常、腫瘤有局部復發等,對醫生的技術有一定的要求。”符主任表示,直腸腫瘤手術已經從切除腫塊過渡到更加符合生理與病理特點的微創治療,最大限度地保護與保全患者生理功能,以便提高生活質量與生存率。患者應該配合醫生及早篩查、發現和治療,盡可能地接受保肛治療。
多科室聯合成立便秘門診 打造慢性便秘領域規范化治療平臺
由于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習慣改變,精神心理因素和工作壓力的增加,以及人口老齡化等,便秘日益成為一種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的常見疾病,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女性因妊娠、分娩、年老、激素水平等多元因素常造成排便功能障礙,發病率約為男性的3倍。
便秘不會直接致命,但卻會間接威脅人的生命。比如由于糞便干硬,停留于直腸的時間過久,想排泄時不易排出。為了緩解下腹的不適感,人們就會在排便時就費九牛二虎之力,使干燥的糞便在排出時損傷肛瓣、齒狀線附近組織、肛管及肛周皮膚,引起肛裂,肛裂后的疼痛又會畏懼排便,進一步加重便秘,導致惡性循環。
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伴有便秘時,如其排便用力過大,導致血壓升高,很容易誘發腦溢血、心肌梗死等情況。“長期的排便困難、排便不盡等使患者處于焦慮當中,焦慮的情緒與難以發泄的悲觀情緒,恰恰是是發生腫瘤癥的先兆。”符主任表示,臨床研究發現,便秘患者結腸腫瘤的發病率是正常人的四倍多,其原因歸結于排泄物長期停留在結腸,糞便內的致腫瘤物質長時間作用于結腸。因此,遇到便秘,應及時就醫,找到引起便秘的因素,及時治療。
3個多月前,在諸多相關科室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徐醫附院胃腸外科,肛腸外科,消化內科,醫學影像科等科室聯合成立便秘門診,填補了徐醫附院在慢性便秘領域規范化治療的空白。
“慢性便秘表現為排便費力、排便次數減少、排便不盡感、手法輔助排便等,治療上,除調整生活方式,多數便秘患者長期服用瀉藥,如常見的聚乙二醇、番瀉葉、酚酞、蓖麻油等,不僅收效甚微,還易導致結腸黑變病和損傷腸神經系統。”符主任指出,慢性便秘不僅與其他功能性胃腸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等有關,還與大腸腫瘤發病關系密切。因此,慢性便秘的深入研究迫在眉睫。
多年來,符煒主任攜其團隊針對結腸慢傳輸性便秘陸續開展腹腔鏡下次全結腸切除+逆袢回直腸側側吻合術,改良金陵術等,同時針對患者不同的病因調整治療方案。該院進行便秘的診斷與治療也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包括胃腸外科、肛腸科以及醫學影像、康復、中醫、針灸、精神心理等多學科的積極配合。
“目前我們的核心工作就是建立一個規范化的診療平臺,針對便秘相關疾病的研究將各個相關的不同學科整合在一起,進行協同研究,尋找各自領域的最佳結合點。”符煒主任表示,相信通過胃腸外科、肛腸科醫師的通力合作,康復科、中醫及精神心理科的非手術干預,并借助便秘門診的診療平臺,定能制定出慢性便秘統一規范的診療標準,開展合理有效的診療措施,給更多的慢性、頑固性便秘患者帶來福音。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