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通訊員 陳雪)三叉神經痛被稱為“天下第一痛”,主要表現為半側面部刀割樣或電擊樣疼痛,疼痛往往銳利且劇烈,咀嚼、說話、刷牙等均易誘發,故很多患者不敢刷牙、洗臉、說話甚至進食,嚴重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三叉神經痛危害這么大,患者該如何治療呢?3月22日,徐醫附院東院神經外科李祥主任講述了他的看法和建議。
一針去痛獲新生,耄耋老人笑輕松 球囊壓迫技術:病例數量淮海地區領先
家住邳州的張先生今年87歲,近年來,飽受三叉神經痛的折磨。間斷口服卡馬西平維持治療,但隨著病情加重,藥物劑量越來越大,效果卻很差。近半年來,疼痛發作嚴重,藥物無法控制。尤其是這半個月來,疼痛使得老爺爺不能進食,就連喝水都困難。三叉神經痛號稱“天下第一痛”,老爺爺被折磨地幾度想結束生命,家人24小時守護,以防意外。
張先生和家人多方打聽了解到,對于三叉神經痛,開顱手術的效果比較好,但是考慮到張先生已經年近九十,對于老人來說開顱手術的風險太大,而且老人一聽到“開顱手術”就緊張得睡不著。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年3月初,張先生和家人經人介紹了解到,在徐醫附院東院神經外科,可以不做開顱手術,就能輕松消除疼痛,便第一時間前來就診。
張先生和家人找到徐醫附院東院神經外科李祥主任,通過充分的檢查評估,經過和老人家屬的溝通,李祥主任決定為老人實施經皮穿刺微球囊半月結壓迫治療技術。
“一根穿刺針和微球囊,在放射透視監視下,順利達到患者三叉神經半月結部位,置入導管,充盈球囊,觀察球囊呈現標準的梨形后,壓迫2分鐘,結束手術。”采訪時,李祥主任給展示了給張先生手術時的影像資料,標準的“梨形”球囊顯示出手術的完美。“其實手術是否成功,術中就可以知道。”李主任解釋說,通過觀察全麻狀態下病人眼球的顏色就可以看出手術是不是達到了最佳效果。
術后回到病房,李祥主任想要觸摸老人的面頰部,還沒問他疼不疼,他就害怕地躲開,大叫:“疼!”李祥主任并未驚訝,根據以往的臨床經驗,他信心十足,“老人的病治好了,之所以說疼,是長期被折磨的慣性,他是疼怕了。”李主任說,三叉神經痛多有“扳機點”,一碰就發作,那種突如其來的電擊般、撕裂般的疼痛,一般人很難理解。李主任再三保證“不會疼”,老人才同意再次觸碰他的面頰部。“果然不疼了!太神奇了!”老人高興地說,以后他想洗臉就洗臉,想吃飯就吃飯,想笑就笑。再也不要擔心了!
術后第三天,張先生就出院回家了。3月22日,李祥主任打回訪電話時,老人反饋說,“再也不疼了,非常滿意。打算過兩天給李主任送錦旗去!”
李祥主任說,徐醫附院東院神經外科在淮海地區率先開展經皮穿刺微球囊半月結壓迫治療技術,目前,技術水平和手術例數在淮海地區均屬領先地位。
微血管減壓術國內領先設備和技術“珠聯璧合” 打造國內一流診治平臺
李祥主任說,被稱為“天下第一痛”的三叉神經痛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多是因為三叉神經走形路途出現了腫瘤,一般把腫瘤切除疼痛就可以消除。但是對于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經過研究,90%以上是因為血管壓迫三叉神經的根部。
對于治療三叉神經痛方法的選擇,李祥主任認為,微血管減壓術是首選。李主任解釋說,微血管減壓術是在神經內鏡下操作完成的。“在患者耳后開5-6cm的小切口,將位于三叉神經根部走行異常、并對三叉神經造成壓迫的血管推移隔離開,并用特殊材料固定,使血管不接觸到三叉神經,從而解除其壓迫,恢復三叉神經的正常功能,使面肌疼痛癥狀得到解除。”
隨著該技術的日臻完善,特別是其具有的微創、效果顯著以及低復發率和并發癥發生等特點,目前已成為三叉神經痛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徐醫附院神經外科開展三叉神經痛的微血管減壓手術以來,已治療了眾多患者,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治療例數和治療效果在國內均處先進水平。
“三叉神經痛患者病情發展到最后,大劑量的藥物也難以抑制疼痛,而且由于長期大量服藥的副作用,很多人會出現癡呆、行動遲緩、嗜睡等癥狀,經過我們的手術治療,患者術后疼痛立刻消失,生活恢復正常。”李祥主任說。
“微血管減壓術比較適合中青年患者,對于年齡超過70歲,身體狀況不支持開顱手術,或者內心極度懼怕的患者,經皮穿刺微球囊半月結壓迫治療技術可謂是他們的‘福音’。”
據了解,徐醫附院東院神經外科目前擁有床位46張,6名醫生,16名護士,依附徐醫附院強大的醫療資源與專家團隊,可以進行所有的神經外科手術項目。
除了高超的醫術,對外科手術而言,設備猶如醫生的“慧眼”,尤其重要。徐醫附院東院神經外科引進了國際一流的高端手術器械,頂級配置的顯微鏡可以實現在術中清晰、準確造影,神經導航技術更是助推神經外科手術實現更大的精準化,電生理檢測等,將神經外科手術對患者的后遺癥降到最低。
此外,徐醫附院東院堅持打造神經內外科一體化模式的國家腦卒中基地建設,成為“國家高級卒中防治基地建設”的樣板。
“慢聲細語暖人心 言語不多情意深” 醫者仁心照亮患者的求醫之路
3月22日,周四,是李祥主任在本部專家門診的日子,下午四點,王女士來到了診室。不久前,王女士的丈夫不幸被查出腦膠質瘤,因為帶丈夫看病,王女士慕名找到李祥主任,自此,關于丈夫病情的任何問題,王女士都會第一時間想到李祥主任,想聽聽他的看法。
“李祥主任是一位對患者極度負責的好醫生,有一次,早上快八點我去找他,聽其他醫生說,頭天夜里他做手術做到凌晨三點,這會兒正在辦公室睡覺呢,今天還有五臺手術。”王女士說,丈夫的病曾讓她身心疲憊,但遇到這么敬業、專注,不僅技術高超,對患者還很有耐心的醫生,讓她的求醫之路多了幾分光芒,也多了些許溫暖。“常常看到李主任下了手術臺后,疲憊的身影,但是一說要手術了,那精神頭就完全不同,跟變了個人似的。”
李祥主任的醫者仁心、醫技高超,深受患者的感動、敬佩。“每次提到徐醫附院綜合神經外科主任李祥時,內心的敬慕之情油然而生,我與李祥主任的相見相識,還得從2015年的十月說起……”這是摘自《我的附院情——難忘李祥主任》里的一段開頭。去年,是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建院120年,年過七旬的葛承惠先生給徐醫附院來這么一篇稿件。葛先生的老伴兒得了三叉神經痛,“家里的桌子底下,光吃的伽馬噴叮膠囊藥的空盒子就有一大堆……不能吃東西,不能睡覺,痛苦的呻吟聲,讓人聽了難以忍受。她曾經對我說過不想活了,活著受死罪,我不喝藥死,就得觸電死。我聽了既難過同情,又擔心害怕老伴真的自殺,我沒法向家人交待,于是我白天黑夜陪著她……”葛先生在文章中說,走投無路時,經人介紹,遇到了剛從德國學習回來的李祥主任,“此人很穩重和善。雖然是四五十歲的人了,但看上去年齡反差很大,很年輕。李主任慢聲細語暖人心,言語不多情意深。我從內心里感到敬仰,對病人和藹可親,體貼關懷的好醫生。”
一個半小時的手術治療,很成功,很順利,葛先生的老伴兒“一點也不疼了”。“李主任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給我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