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心律失常可以通過介入手術得到根治,介入手術已經成為心臟疾病的最有效根治手段之一,但長期以來介入手術都必須要在射線指引下才能開展。射線對于身體的危害眾所周知,應用傳統的介入治療技術就意味著患者在接受治療的同時,也要承受射線的傷害。
做心臟介入手術就必須要吃射線嗎?事實上,徐醫附院心臟介入領域早已進入了“綠色電生理”時代。從2013年起,徐醫附院的心臟介入手術就已經實現了患者和手術醫生雙雙”不吃射線或少吃射線”的理想愿景。
12月9日,中國電生理聯盟蘇北聯盟在我市正式揭牌成立。作為蘇北聯盟主席單位的徐醫附院,將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推動蘇北地區綠色電生理發展,為患者與醫護人員提供綠色安全的診療服務。
心律失常患者手術治療實現“零射線或少射線”
65歲的張奶奶患有陣發性房顫,是成人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可以通過射頻消融介入手術得到根治。但是因懼怕“吃射線”,一直拒絕接受射頻消融手術,多年來隱忍著房顫帶給她的身體不適。就在她因懼怕“吃射線”拒絕治療的這幾年里,她不知道,徐醫附院心內科開展的射頻消融介入手術已由二維時代進入三維時代,通過引進的心臟內三維標測技術,實現了治療全程“少射線甚至零射線”的技術創新。
近日,張奶奶順利接受了這種被稱為“綠色電生理技術”創新醫療介入手術。徐醫附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張超群在手術室,根據屏幕上三維立體再現的心臟內“敵情圖”,在導管指導下實施心臟介入術,一舉摧毀病灶。整個手術時間不到2小時。
“傳統的射頻消融介入手術是借助X射線掃描,觀察消融導管在心臟中的大體位置,再進行標測和消融。”張主任表示,心臟為立體結構, 傳統X線僅能提供心臟二維解剖信息,對于復雜心律失常解剖部位定位、標測和消融,存在明顯缺陷;不準確定位又可導致無效消融或過度消融,增加手術風險;二維圖像無法真實顯現病變變組織和重要心臟結構真實距離,從而高估或低估手術風險,導致手術失敗或損傷心臟重要結構。所謂差之毫厘就可能謬以千里,使得手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受到很大影響。
張主任說,“心臟電活動是維持心臟正常功能的基礎,心律失常是心臟電活動紊亂,而’綠色電生理’利用電活動指導手術,大幅度減少射線的應用,也不依賴超聲,治療全程少射線甚至零射線,醫生根據屏幕上的三維圖像,快速錨定靶點,實施射頻消融手術,是近來心律失常介入治療領域內大力推崇的專業技術。”
“看著立體心臟做手術” 實現綠色電生理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喻榮輝教授是國際上最早實現全系列心律失常完全零射線射頻消融手術的術者之一,是T3D綠色電生理技術的首創者,也是中國綠色電生理聯盟的首任主席。
在當天中國電生理聯盟蘇北聯盟揭牌儀式上,喻教授指出,我國心律失常患者眾多,尤其是心房顫動患者一千多萬。心律失常的診療研究非常受重視。綠色電生理技術通過三維電解剖標測技術和對解剖電生理的嫻熟掌握開展射頻消融手術,是心律失常領域的重要技術創新。
“近年來,國內部分領先的電生理中心已逐漸開展綠色電生理技術,大部分心律失常可以實現無射線治療,如快速性心律失常、緩慢性心律失常等。”喻教授指出,綠色電生理技術尤其值得在基層推廣,在三維立體視圖下,醫生操作更精確、更直觀。
據了解,隨著三維電解剖標測、磁導航、心腔內超聲(ICE)等新設備應用和普及,醫生可以在計算機上建立心臟三維模型,更好地顯示心腔和血管三維結構,心電生理由二維時代進入三維時代,有利于指導導管操作、定位。
“心臟三維解剖影像還可以規避心臟重要結構,降低手術風險;更重要地是,可以將心電學與三維解剖信息結合,揭示心律失常機制和靶點,指導導管消融,提高消融療效,縮短手術時間。” 徐醫附院心內科主任王志榮教授表示,心臟內三維超聲技術在國外發達國家已被廣泛運用于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療,該技術能利用三維技術,逼真地將心臟內部的三維結構重建在屏幕上,心臟三維解剖系統應用,真正實現內科醫生“看著心臟做手術”的同時,大幅降低了以往X射線和造影劑所帶來的傷害,即實現了綠色電生理。
醫生“無鉛無掛” 患者“高枕無憂”
采訪中,王志榮主任告訴記者,過去做一臺心臟介入手術,需要反復進行X光透視,來放置電生理導管以及確定消融靶點,尤其是在一些關鍵部位進行放電消融時可能需要持續X光透視,避免消融電極的位置移動,這個過程中不僅患者要吃射線,醫生也要吃射線。
“患者會受到輻射傷害,對于手術的醫生來說,盡管穿上鉛衣也會受到輻射,而且是長年累月的輻射,對身體的危害很大。而 ‘綠色電生理’技術的成功運用,讓患者和手術醫生雙雙不再“吃射線”之苦,醫生可以’無鉛無掛’施展身手,患者也將’高枕無憂’地接受治療,雙方健康都將不再受到射線損害。”王主任表示。
“ 綠色電生理技術能夠實現’低害,安全,精準,高效’的治療效果,這種新理念和新的方法代表著心律失常領域的技術創新。”王主任表示,“看著心臟做手術”也并非易如反掌。沒有了射線“助攻”,就需要手術醫生對三維電解剖標測技術嫻熟掌握,對心臟不同解剖部位的電生理特點熟知。同時,在標測早搏的過程中,還要熟悉三維圖像,并能夠精準判斷消融導管的走向和貼靠,這樣,才能確保病人的安全和手術的成功。
王主任提醒,盡管大部分心律失常可以實現無射線治療,如快速性心律失常、緩慢性心律失常、起搏器植入等。但對部分有心血管畸形或復雜心律失常的患者,還需結合傳統的X線技術進行治療。但在綠色電生理的技術支持下,射線的掃描時間大大縮短,基本以分秒計算,因此輻射非常低。
據了解,徐醫附院自引進三維設備后,一直踐行綠色電生理理念,堅持使用全三維模式為病患手術,最大限度減少了x線對患者和醫務人員的損害,并且顯著增加手術成功率。徐醫附院心內科從2013年開始開展全三維手術至今,全三維手術量從200余臺增長至今年500余臺,其中房顫手術量由2013年的30余臺增長至今年100余臺。
除此之外,徐醫附院心內科還是在蘇北地區率先使用并推進新產品及新技術造福患者,例如vistag 量化消融技術、高精密度標測技術等等。這些新產品新技術的應用進一步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成功率,并更進一步減少射線量。
另外,此次中國電生理聯盟蘇北聯盟的成立,徐醫附院將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推動蘇北地區綠色電生理發展,為患者與醫護人員提供綠色安全的診療服務。
推介:徐醫附院心內科電生理團隊
徐醫附院心內科電生理團隊:是國家衛計委心律失常介入診療(包括導管消融和器械植入)培訓基地,目前有7名成員,主任醫師2名,副主任醫師2名,博士、在讀博士3人,其余為碩士學位。
王志榮,國家衛計委心律失常介入診療培訓基地負責人及培訓導師,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徐醫附院大內科副主任、心內科主任,徐州醫科大學診斷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主任,江蘇省“333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省教育廳“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省衛生廳“科教興衛工程”首批醫學重點人才。江蘇省醫學會 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常務委員,擅長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壓、心肌病等疾病的診治,尤其在心律失常的藥物和介入治療方面,包括各種心律失常的射頻消融治療、心臟起搏器及埋藏式心臟復律除顫器植入與隨訪以及心衰的再同步化治療等方面更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張超群,醫學碩士、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家衛計委心律失常介入診療培訓基地導師,中國綠色電生理聯盟委員,江蘇省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委員。對心內科疑難病例診斷及危重病搶救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各種心律失常疾病的診治,尤其是射頻消融手術、起搏器植入手術。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