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通訊員 于虹)徐醫附院東院消化道腫瘤病區:分“型”而治,多手段、多學科綜合治療,成為區域消化道惡性腫瘤個性化、精準化、規范化的醫療高地。

科室查房

科室查房

討論病情

為患者檢查
今年3月份,一份來自徐州市疾控中心的調查顯示,我市發病率較高的5類癌癥為肺癌、上消化道癌、結直腸癌、肝癌和乳腺癌,占全部惡性腫瘤的六成以上。其中,光消化道腫瘤就占2個。
消化道惡性腫瘤作為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僅依靠單獨學科、單一治療手段難以治療。因此,徐醫附院腫瘤內科聯合多學科、多種治療手段、,成為區域消化道惡性腫瘤個性化、精準化、規范化的醫療高地,有效為患者治愈或延長生命。
采訪中,徐醫附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高超、汪海巖主任醫師介紹,消化道腫瘤持續高發,并呈現年輕化態勢,高危人群早期篩查成為關鍵。
A、胃部腫瘤
據徐醫附院東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高超介紹:“近幾年,我國的胃部惡性腫瘤發病率逐漸上升,成為發病率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腫瘤。”
胃部惡性腫瘤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的腫瘤,手術是局部進展期胃部腫瘤主要的治療手段,但不少晚期胃癌患者已經失去手術機會,只能選擇放療或化療。徐醫附院東院腫瘤內科依托徐州醫科大學“腫瘤基因檢測中心”,對患者進行分“型”,引領區域腫瘤的精準、個性化、規范化治療。
亮點 因“型”而異 實現腫瘤的精準化治療
隨著腫瘤遺傳學和基因組測序技術的進步,多項研究已經表明胃癌的分子分型用于個性化治療時顯現出較大優勢。
依托徐州醫科大學“腫瘤基因檢測中心”,徐醫附院腫瘤內科會根據復發轉移患者的病理分型,對患者進行基因檢測,從而實現腫瘤的精準醫療。
據高超主任介紹,精準醫療是以個人基因組信息為基礎,為病人提供最優化治療方案,通過精準的檢測及規范化靶向治療,不僅避免了傳統化療、放療等手段對患者的地毯式轟炸,同時有效提升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機會和生活質量。
在腫瘤內科看到60歲的陳先生,他胃部腫瘤術后發生了肝轉移,專家團隊為他進行了基因檢測,檢測結果為陽性,通過服用靶向藥物,目前陳先生的肝部病灶已經得到好轉,病情穩定。
“對于術后患者,我們的目標就是盡量增加患者的無病生存時間,對于術后復發的患者,我們的目標是增加帶瘤生存的時間,所以,精準化、個性化的治療尤為的重要。”高超主任說。
高危人群要定期篩查
高超表舉例表示:“我國胃部腫瘤和食管部腫瘤發病人數較高,很多地區的人喜歡吃腌制食物,如臭豆腐、泡菜等,含鹽高且不新鮮;喜歡吃滾燙的食物,如熱粥、熱湯,吃新鮮的水果蔬菜比較少,這些都是導致胃部疾病的原因。此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也可能引發胃部腫瘤。”
與消化道腫瘤高發相對應的是,早期診斷率較低,大多數患者發現時已是中晚期。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缺乏定期檢查的習慣,沒有早篩查、早診斷,等到出現明顯癥狀再去就診時,往往已經到了中晚期。
因此,如果年齡在40歲以上,有家族病史,處于疾病高發地區,有慢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包含這些因素的都屬于消化道腫瘤高危人群,要定期做篩查,千萬不能等到晚期出現癥狀再去檢查。
高超主任提醒說,還需要注意的是,如今很多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的飲食結構以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為主,再加上缺乏體育鍛煉導致的肥胖,生活壓力引發的焦慮,這些因素都有可能促使胃腸道健康的惡化,因此,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果是構筑預防胃腸道腫瘤的第一道防線。
B、腸道腫瘤
據腫瘤內科汪海巖主任介紹:“結直腸腫瘤是世界第三大常見惡性腫瘤,每年導致近60萬人死亡。結直腸腫瘤在我國腫瘤發病排位中已躍居前列。”
晚期結直腸腫瘤原發部位不同,預后不同。目前分為兩大類,左半結腸腫瘤和右半結腸腫瘤。這二者的胚胎起源不同,生物學特性不同,基因分型不同,預后也不同(右半差于左半)。
因此在治療前,他們需要更多地了解病人的具體情況,行多個腫瘤基因的檢測,才能制定出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案。充分的基因特征的識別是精選靶向藥物的關鍵。
以病人為中心,采用個體化治療,延長患者生存期
近年來,結直腸腫瘤在我國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不斷上升。在臨床就診的患者中,大多數屬中晚期病例。由于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中晚期結直腸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較低。
66歲的李先生以前在食堂工作,2年前開始肚子痛,當時覺著可能就是腸炎沒放在心上,一直只是打打吊水,雖然掛完水后癥狀減輕,但是沒過幾天肚子又會接著疼,于是李先生來到徐州,經過檢查,被確診為結腸腫瘤,當時立馬進行了手術治療,考慮到經濟因素,他沒有吃藥打針進行鞏固。
沒想到一年后,又復發了,李先生四處打聽,最終決定在徐醫附院東院腫瘤中心進行手術,根據病情的需要,李先生又接受了化療,那段時間病情得到控制,治療效果不錯。
惡性腫瘤的發展速度和變化很快,接受化療一段時間后,李先生又出現了骨及多個臟器轉移,他們趕緊找來多學科聯合的專家團隊,根據李先生的具體情況,對病情進行評估,對他進行化療加靶向加局部放療的綜合治療。目前此患者生活質量良好。
自徐醫附院東院腫瘤內科了解到,他們接收的病人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復發轉移的病人,由于已經擴散,他們采取姑息治療,延長患者生存期,減少晚期腫瘤疼痛的折磨,時刻根據病人的病情,聯合多個學科綜合治療。
另一類是轉化治療的病人,雖然他們是晚期患者,暫時無手術機會,但是可以先通過轉化治療為結腸腫瘤患者降級降期,一旦出現腫瘤緩解,有根治性手術機會,即進行手術,術后繼續化療或加靶向治療,進一步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開啟多學科綜合治療新模式
在腸道腫瘤的治療上,徐醫附院東院腫瘤內科一直致力于個性化、規范化的綜合治療新模式,在還沒有正式提出多學科綜合治療(MDT)的概念時,他們已經開始實踐。
據了解,目前針對晚期腸道腫瘤的治療上,主要包括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多種治療手段,徐醫附院東院腫瘤內科會根據準確的臨床或病理分期,制訂術前新輔助放化療、手術或術后輔助放化療等綜合治療方案,以期提高患者手術R0切除率,減少術后復發,進一步提高無復發生存和總生存。
在治療過程中,他們會根據病情的需要,聯合胃腸外科、腫瘤外科、放療科、病理科、介入科、影像科等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和個體化治療。
“腸道惡性腫瘤作為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僅依靠單一學科、單一治療手段是無法治愈患者的,需要結合多種治療手段、聯合多個學科才能讓患者最大獲益,延長患者生存期。”汪海巖主任指出,以結直腸癌肝轉移為例,和單純內科治療相比,通過內外科等多個學科緊密合作的多學科綜合治療模式,患者5年生存率大大提高。
“現在的就診模式是病人跟著醫生走,而多學科綜合治療模式是以病人為中心,專家組成員圍繞病人當時的情況來進行討論,病人需要什么就給他提供什么,從而決定診療方案,能夠有效避免不規范治療。”汪海巖主任說。
這種多科聯合的診療模式體現了現代腫瘤治療的理念,打破原有科室壁壘,通過長期的協作與定期的交流學習、病例討論,能夠為患者提供早期診斷和合理有效的綜合治療,使得患者在相應的治療時間段內獲得及時的手術、化療、放療或生物靶向治療,最終延長晚期結直腸腫瘤患者的生存期。
同時,這種綜合治療新模式也免去了病人挨個科室看,不同的醫生說的又不一樣的煩惱。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