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通訊員 焦海波 韓黎雯) 起床感到天旋地轉問題可能出在耳朵,徐州市一院專家提醒:眩暈誘因很多,最常見的是“耳石癥”,很多患者誤以為是頸椎的毛病。
剛過不惑之年的黃先生一向身體健康,可半個月前一個早晨,他抬頭欲起床時,突然感到眩暈,自覺眼前物體傾倒翻轉,有一種掉床的感覺,同時出現惡心、嘔吐,大約不到一分鐘的時間,他的這種眩暈等不適癥狀就好轉了,經檢查,他患的是“耳石癥”。
突發眩暈深信患上了頸椎病
起初黃先生發病后,急忙在家人的陪同下,到附近某醫院就診,做了頸部MRI等檢查,結果發現“頸椎3—6椎間盤突出”,這讓黃先生深信自己患上了“頸椎病”。于是,他幾乎天天做頸部按摩、牽引,并配合藥物治療。可是,眩暈癥狀仍時輕時重,幾乎每次平臥抬頭或仰頭躺下時都有眩暈發作,一周前黃先生來到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就診。
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陳士軍接診后,耐心地詢問病史,結合黃先生典型的臨床特點,給出黃先生的診斷是“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通常又稱為“耳石癥”,排除了“頸椎病”的臨床診斷。接著陳主任給黃先生做了耳石的復位治療,近一周來黃先生未再發生眩暈等不適。
眩暈常被誤認為是頸椎病引起的
黃先生最初怎么會誤認為是頸椎病引起的眩暈呢?對此,陳主任表示.頸椎病是中老年常見病,但其診斷已被擴大化,頸椎病可表現為許多類型,引起眩暈的頸椎病類型稱為椎動脈型頸椎病及交感型頸椎病,其實這兩種頸椎病很少見。事實上,引起眩暈的原因很多,目前似乎一旦發生眩暈,許多醫生或病人、家屬馬上“對號入座”,想到“頸椎病”,二者,幾乎被畫上等號。若到醫院查頸椎X光片或頸椎CT/MRI,結果提示頸椎“曲度變直,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椎動脈狹窄”等,即被“確診”為“頸椎病”,病人及家屬易于接受該病診斷。其實頸椎的影像學診斷不能等同于臨床診斷。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一種周圍性眩暈,而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一種局部供血障礙引起的中樞性眩暈,其治療及預后均不同。其實,頸椎曲度變直或骨質增生,大多只是頸椎退行性改變,即增齡老化現象,無需特殊處理。只有其影響了椎動脈使供血明顯減少,才有可能引起癥狀。因為只要有一側椎動脈正常,即使另一側椎動脈狹窄或閉塞,正常的椎動脈仍然可以代償供血,因此不會出現明顯癥狀;只有在兩側椎動脈都出現嚴重供血不足的情況下,患者才有可能出現癥狀,若頸內動脈系統代償性供血,側支循環良好,仍可無明顯癥狀。值得一提的是,椎動脈型頸椎病引起的眩暈癥狀持續時間長,還有視物成雙、飲水嗆咳或肢體麻木無力等神經系統癥狀,大多該病呈進行性加重。
頸椎病與骨質增生的位置有關
頸椎病雖然與骨質增生等有關,但與骨質增生的程度關系不大,而與骨質增生的位置直接有關,即骨質增生雖然嚴重,但距椎動脈較遠,觸及不到椎動脈壁,骨質增生雖然大也不會發病,如骨質增生位于椎動脈附近,頸部位置稍有變動即可引起眩暈等癥狀,這就是不少患者骨質增生雖然很嚴重,但并不出現眩暈等癥狀,而有的骨質增生雖不明顯卻能引起嚴重的供血不足產生眩暈等癥狀。
交感型頸椎病是由于交感神經與椎動脈伴行,若交感神經受壓迫等刺激時可引起椎動脈供血減少而導致臨床癥狀。
TCD檢查診斷價值常被夸大
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是臨床上常用的無創性、可重復性腦血流動力學檢查,主要作用是篩查腦動脈狹窄或閉塞,但在大多數醫院臨床應用中,TCD檢查結果被恣意解釋,要么是“腦血流速度減慢——腦供血不足”,要么是“腦血流速度增快—一腦血管痙攣”,或診斷“腦動脈硬化”……十個病人檢查TCD九個報告異常。
TCD檢查對于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價值常被夸大,醫生往往見到TCD報告“椎動脈痙攣”或“椎動脈供血不足”,便認為找到了“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的有力證據,實則不然,TCD檢查對椎動脈敏感性與特異性均差,不能為“椎動脈型頸椎病”提供有力證據。
引起眩暈的頸椎病治療上以改善癥狀為主,常用改善腦供血,活血化瘀等藥物,極少病例需行手術治療。
耳石癥以手法復位治療為主,且可自愈
陳主任表示,眩暈、頭暈是臨床上不同的癥狀概念。眩暈是指感覺自身或外界物體運動性、位置性幻覺,患者通常突然感到房屋或周圍物體旋轉、升降或傾倒;閉目后自身有掉下深淵、失去自控,甚至有一種瀕死感,常伴惡心、嘔吐;眩暈發作時癥狀迅速達高峰,眩暈發作后常感恐懼、焦慮緊張,擔心再次發作。頭暈是指頭昏昏沉沉、不清晰感,頭重腳輕、站立或行走不穩,無視物旋轉或傾倒感;常呈持續性,時輕時重,多為神經衰弱或慢性軀體疾病所致。勞累和緊張時加重,休息和心情放松時減輕。
引起眩暈的疾病很多,最常見的疾病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又被形象地稱為“耳石癥”,其發病機理為位于內耳的耳石(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結晶)脫落、移位,其物理性、機械性移位引起平衡功能失調,從而發生眩暈以及繼之出現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臨床表現。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臨床表現主要為:迅速改變頭位(如低頭、仰頭或轉頭,平臥側翻身等)或身體姿勢變動(如蹲下,起立或行走時)誘發的短暫眩暈發作。輕者表現為視物左右晃動或上下浮動,嚴重者感覺周圍物體旋轉或傾倒,閉目后感覺自身不穩或掉下深淵感,常伴有惡心、嘔吐及上腹部不適,心悸或全身出汗等。發作持續時間數秒或數十秒,一般不超過一分鐘。發作后常感頭部發蒙,部分病人有恐懼感,休息后漸好轉。患者眩暈時無耳鳴、耳悶脹感及聽力下降,也無面部或肢體麻木、無力等神經系統伴隨癥狀。
該病常見于起床或躺下時誘發眩暈發作,不經意間的仰頭或低頭可誘發眩暈,但并非必然。眩暈大多是階段性發作,數日內發作數次,病程呈自限性,一般1-2周內癥狀自行消失,即自愈,無后遺癥狀,少數病例可持續數月或半年左右。該病預后良好,故而命名為“良性”。
該病的治療以手法復位治療為主,大部分患者手法復位治療后,癥狀消失,不再發作。目前市一院引進的前庭功能診斷治療儀對耳石癥的診斷治療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注意休息,避免誘發因素如睡眠不足、情緒不穩、過勞、受涼感冒等。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