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通訊員 姜偉 曹玉姣)今年1歲多的杰杰(化名)剛開始學走路,一搖一擺像只小鴨子。剛開始家人覺得很可愛,可慢慢覺得有點不對勁,家人把杰杰帶至徐州市兒童醫院檢查,被診斷為“小兒髖關節發育不良”,需要矯正治療。醫生同時提醒說,等到孩子走路不穩時治療已“太遲”,應將早期診斷前移至新生兒階段。
3歲女孩走路像小鴨
3歲女孩可可(化名)活潑可愛,討人喜歡。然而一年前,當別的同齡孩子都可以很穩當地走路時,可可父母卻發現已學會走路的她走路姿態像鴨子般左搖右擺,很不好看。剛開始時由于孩子年紀小,父母以為孩子是缺鈣,走路偏晚,步伐還沒穩定,也就沒有注意,只是給她補充了鈣劑。慢慢地隨著年齡增大,可可的步態依然怪異,腹部向前挺,胸部向后傾,小屁股也撅著,父母這才重視起來,馬上帶她到徐州市兒童醫院,結果醫生診斷可可的情況屬于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孩子的雙側髖關節全部脫位。由于就診時髖臼生長塑形能力已經很差,因此只能進行骨性手術。”骨科副主任醫師孫慶增主任說,可可的髖關節脫位嚴重,又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手術雖能保證不會瘸,但不能解決日后關節的退行性變化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她的生活質量。
“半年前,我們已經給孩子進行了第一次手術,糾正了右側髖關節脫位,術后輔助牽引治療,恢復效果挺好。現在將要再做左側的髖關節脫位手術。”
髖關節發育不良女孩多于男孩
據孫主任介紹,“髖關節發育不良”是一種常見的兒童四肢畸形疾病。據粗略統計,該病發生率全球約為千分之一,根據人種的不同略有差異,黃種人發病率稍高,約為千分之一至一點五。
臨床發現,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在臨床中女孩比男孩多見,左側比右側多見,大約有25%的病例是雙側脫臼。
“由于少數家長對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缺乏認識,加上寶寶發病年齡小,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很容易被忽略,使孩子錯過早期治療的機會。”孫主任說,其實生活中的一些細節是發現此病的線索。比如寶寶的臀紋不對稱,不太愿意做要把兩腿分開才能做的事情。換尿布時,可聽到孩子關節有響彈聲。到了學步期,寶寶不太愛走路,或者走路時一搖一擺像只小鴨子。只要有上述情況發生,就要考慮孩子是否髖關節發育不良了,此時應盡快就醫。
髖關節發育不良發現越早越好治
孫主任介紹,目前小兒髖脫位的發病原因還不完全清楚,但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遺傳因素、胎位不正(尤其是臀位產)、母親小骨盆、后天因素影響(如不正確捆綁包扎嬰兒)、特發性(即排除以上因素)。該病依髖關節問題程度的不同分成三種,一為單純的髖關節發育不良,二為髖關節發育不良合并半脫位,三為髖關節發育不良合并脫位。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患兒出生后多會出現髖關節脫位的現象,多見雙下肢不等長,臀部、大腿皮膚皺褶兩側不對稱,正常膝外側面不可觸及床面,如不及時治療可引起患兒脫位、關節僵硬、關節運動受限等發生,嚴重的甚至可引起股骨頭缺血壞死;同時據臨床統計,該病治療效果的好壞與年齡有密切關系,年齡越小,方法越簡單,療效越好,因此早期治療是提高治愈質量的關鍵,而這都依賴于早期的診斷和發現。
“隨著醫學的發展,早期診斷的‘早’已不再是停留于家長發現孩子雙腿的異常,而是把‘早’提前到嬰兒出生后短期內。”孫主任進一步解釋,據臨床發現,一般通過家長肉眼發現或是小孩到了學行期表現出異常而再到醫院檢查的情況多表現為髖關節已脫位,已經相當嚴重,治療難度較大。如果能在嬰兒出生后的發育初期及早發現并治療,則能大大降低幼童后天學行期間肢體發育畸形的幾率。
不同病情,治療方法不同
孫主任進一步解釋,嬰兒出生至一周歲以內被確診稱作早期診斷,這期間采用非手術治療或輔助手術方法即可治愈。如果超過一周歲,治療相對復雜,效果也隨診治時間早晚而不同。一般來說,患兒出生后2—3個月確診,只需采用挽具(吊帶等)即可治愈;患兒出生后3—6個月確診,可采用可調節外展支具或外展石膏(蛙式位石膏)治療;患兒出生后6—12個月確診,可采用內收肌切斷加上支具或外展石膏治療。病情嚴重者可通過切斷內收肌、牽引復位(2周)加上支具或外展石膏治療。
“以上治療方法比較容易,且會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1歲以內治愈率達95%。”孫主任稱,如果患兒超過一歲,多采取手術治療,如內收肌部分切斷、牽引、髖臼內清理、髖臼成形,必要時還需在股骨上端截骨矯正前傾角。“徐州市兒童醫院骨科治療小兒髖關節發育不良設備齊全、先進,具備各個年齡組、各種身材的矯形器。對于特殊身材的,還可以定制。”
加強小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知識普及
小兒髖脫位手術的成功率隨年齡增長而降低,一旦手術失敗,患兒會不同程度地出現骨性關節炎、再脫位,以致終身殘疾。
孫主任稱,由于不少農村家長多抱有舊觀念:小孩做手術太危險,等大一大再說;只要不是死人的病,就沒必要花太多錢治療。受此影響,農村新生兒的檢診意識差,加之農村醫療力量薄弱,導致很多農村小兒髖脫位患兒沒能得到早期診治。有的農村家庭覺得手術費高,甚至放棄治療,讓孩子帶著殘疾,在痛苦中度過一生。
孫主任強調,基層醫院應該加強小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醫學知識的普及,早診斷早治療。家長在日常照顧中也應該注意兩大問題。首先,要改變不良的襁褓方法,以保持孩子髖關節屈曲、外展位。而并不是老人們常說的“孩子要綁腿,腿才長得直”。其次,在寶寶成長的各個階段注意觀察,看看有沒有異于常規的現象發生。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