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指南:新生兒的口腔黏膜非常柔嫩,如果清潔不當容易引起口腔黏膜上皮及粘液腺增生,或口腔感染。甚至有些父母采用不潔的縫衣針去挑刺“馬牙”,結果引起口腔感染。看似小小的感染,卻會并發化膿性腦膜炎,威脅新生兒的生命。徐州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醫學中心專家表示,隨著醫學水平進步,很多新生兒的疾病發病率都呈下降趨勢,但化膿性腦膜炎卻一直高居不下,這可能與小早產兒的活產率提高、細菌耐藥性增加等多種因素有關。但是由于其發病癥狀非常不典型,并易與敗血癥混淆,常被延誤甚至誤診。
病菌侵入腦膜引起腦膜炎多發于早產兒
“新生兒口腔清潔不正確,引起口腔感染,導致化膿性腦膜炎發生的病例,不是聳言聽聞。”徐州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醫學中心主任醫師劉松林說,新生兒抵抗力低,免疫功能未完善,沒有防御能力,一旦皮膚破損后或致病菌附著在皮膚上就會滋生成為感染灶,成為侵入體內的門戶。而且發病時癥狀不典型,一旦感染了化膿性腦膜炎后發展極快,嚴重的會出現抽搐、心臟突然驟停等,令醫生始料不及。尤其早產兒、極低體重兒都是化膿性腦膜炎的高發人群。
據了解,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是指出生后4周內化膿菌引起的腦膜炎癥,是常見的危及新生兒生命的疾病,常為敗血癥的一部分或繼發于敗血癥,有些腦膜炎可無敗血癥,而由病原菌直接侵入腦膜或僅只有短暫的菌血癥。
劉主任說,一般新生兒敗血癥中25%會并發化膿性腦膜炎。其發生率約占活產兒的0.2%0—1%。,早產兒可高達3%0。其臨床癥狀常不典型,尤其早產兒,顱內壓增高征出現較晚,又常缺乏腦膜刺激征,因此早期診斷困難,因此疑似有化膿性腦膜炎時應及早檢查腦脊液,早期診斷,及時徹底治療,減少死亡率和后遺癥。
新生兒身上的膿點、皮膚潰破感染易誘發化膿性腦膜炎
“新生兒患化膿性腦膜炎,在出生前感染的極為罕見。如果媽媽患有李斯特菌感染伴有菌血癥時該菌可通過胎盤導致流產、死胎、早產,化膿性腦膜炎偶可成為胎兒全身性感染的一部分。”劉主任說,出生時感染患兒多有胎膜早破、產程延長、難產等生產史,病原菌可由母親的直腸或陰道上行污染羊水,或通過產道日寸胎兒吸入或吞入而發病。出生后感染病原菌可由呼吸道、臍部、受損皮膚與黏膜、消化道、結合膜等侵入血液循環再到達腦膜。有中耳炎、感染性頭顱血腫、顱骨裂、脊柱裂、腦脊膜膨出、皮膚竇道的新生兒,病原菌多由此直接侵入腦膜引起腦膜炎。
劉主任說,新生兒如果身上有小膿點,皮膚有破潰史,如口腔黏膜受到大的人為擦挫傷,如大人用口嚼食物喂無母乳的嬰兒引起腹瀉,久治不愈,失衡的腸道菌群進入血液到達腦膜也會引起腦膜炎;還有新生兒頭皮有血腫,用針刺破抽放血液而感染,也是化膿性腦膜炎的誘因。
因此,預防重在杜絕細菌入侵機體并向腦部蔓延,如防治呼吸道、胃腸道和皮膚感染,及時治療鼻竇炎、中耳炎和新生兒臍部感染等,如有局部感染應盡早治療,注意消毒隔離。
臨床表現不典型早發現可減低后遺癥
“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臨床表現非常不典型,尤其是早產兒。”劉主任說,一般表現為精神、面色欠佳,反應低下,多睡,不吃奶或吃奶無力,嘔吐、發熱或體溫不升,黃疸等,有時也會出現某一側肢體突然抽動或活動差、發熱、驚厥、陣發性青紫、呼吸暫停、眼球震顫等。
據專家介紹,前囟門是觀察新生兒顱內疾病的窗口,而患腦膜炎的新生兒則前囟門明顯增大且飽滿,高凸出骨邊,愈合不牢的各骨縫也會裂開,縫變大,這是由于顱內壓力增高所致。這也已經是晚期表現了。
“化膿性腦膜炎屬嚴重疾病,病死率高,存活者易留有后遺癥如腦積水、癲癇、智能低下等神經系統方面的后遺癥,所以早發現顯得極其重要。”劉主任說,對于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的患者來說,一旦出現上述癥狀應及早就醫。如能及時診斷,盡早得到正確治療,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同樣可以徹底治愈,對減少后遺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該病病死率近年來無明顯下降,資料顯示可達12%—30%,有的報告低體重兒和早產兒可高達50%—60%,幸存者可留有失聽、失明、癲癇、腦積水、智力和(或)運動障礙等后遺癥。
劉主任提醒,對于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的確診最終是要依靠腦脊液檢查的結果,很多家長因為顧慮,而不愿意做這個檢查,實際上只有明確診斷,才能對癥下藥,及早控制病情。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