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親們,我閨女今晚回家了,自己回來的,很平安!”9月15日19:53,鹿寧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報平安的信息,這條微信也讓大家懸了20多天的心,終于落了下來。大家紛紛跟帖表示:“平安就好!”
女孩:“家里房子太矮 透不過氣來”
9月5日,彭城晚報刊登邳州15歲的劉鑫鹿被父親責備后離家出走,父親和母親流著淚整日整夜地尋找消息后,引起眾多讀者的關注。不少熱心市民在看到報道后,也紛紛幫他們尋找孩子。女孩父親鹿寧激動地說:“雖然孩子是自己回家的,但是在我閨女不在家的日子里,是親戚朋友和熱心讀者給我安慰,給我信心,并幫助我尋找孩子,謝謝幫助我的親人們!”
“中秋節晚上6:30左右,閨女自己帶著行李回家了,很平安!閨女離家出走的這20多天,我們自己也進行了反思,之前自己對孩子的教育確實有些簡單粗暴,而且溝通太少。這次孩子回來后,我們與閨女撇開了身份上的區別,好好交談了一次,并達成協議: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要像朋友一樣相處。其次,父母如果有不對的地方,孩子可以說出來。第三,不能再隨便離家出走,以后去哪里都要和家人說一聲。據閨女說先去了山東的棗莊,中午的時候在一個學校附近的面館內,找到了一份包吃住的活,這20多天一直都在這家面館內打工。”鹿寧說,閨女回來后,我們也問了她為什么要離家出走,閨女說是家里的房子太矮了,在家里透不過氣來,所以才想離家到外面透透氣。家里是自建房,房子一點都不矮。閨女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覺,可能是心理壓力造成的。這次閨女回來了,也有了一些改變。原本對上學不太積極的她,這次回來后表示還想回到學校繼續上學,不去打工了。這次中秋假期結束后,就開始給孩子聯系學校,讓孩子繼續回到校園里去學習。
專家:
家長教育方式很重要,要多溝通,要與孩子“平等對話”
雖然孩子已經回家,但是一些家長認為,孩子離家出走,應該嚴格管教,好好教訓一番,讓孩子記住教訓,畢竟這樣極端、過激行為的孩子是少數,不利于將來在社會中生存。而有些家長則認為,也并非完全是孩子的錯,家長也應尋找自身的問題。
對于如何更好地教育離家出走的孩子,專家認為,家長的教育方式很重要,要多溝通,尤其是對第一次出走的孩子更要關注。
心理老師朱海梅表示,“孩子出走后,家長表現出生氣著急的心理,或者對孩子指責埋怨,這些都是最常見的行為,但這是很不恰當的。父母的恰當做法是,盡量讓家里保持一種自然而溫馨的氣氛,先讓孩子一顆紛亂的心安定下來,再慢慢地講清道理,讓孩子從‘出走’的失誤中懂得人生。因為15歲的孩子正處于情緒敏感期,心情起伏較大,當心情壓抑時,離家出走是孩子的一種宣泄方式。而且孩子自己也說,家里的房子太矮了,在家里透不過氣來,所以才想離家到外面透透氣。這是典型的心理問題,她需要宣泄,所以選擇離家出走。”
朱老師認為,孩子離家出走后回歸家庭,應該成為新生活的起點。首先,父母對孩子的學習生活應當與平常一樣關心,對孩子的合理需求給予滿足。其次,事件發生后,家長需要對孩子離家出走的原因進行總結,然后解決矛盾。
要與孩子“平等對話”
現在很多家長也覺得孩子的學習壓力很大,即使是小學生也很難有“自由”。采訪中,不少家長擔心孩子突然有一天會爆發,甚至會選擇極端的方式來逃避。對于這種情況,家長如何提前介入,來調整孩子的心理呢?
朱老師給家長們提了一些建議,現在的孩子自尊心都很強,家長平時在生活中要學會與孩子做朋友,不要用命令的口氣教導孩子,要與孩子“平等對話”。尤其是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應正確教育,千萬不要動不動就罵孩子、打孩子,因為不當的語言只能使孩子產生厭惡、恐懼及憤怒,導致不良的后果。
當發現孩子有“出走念頭”時,家長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減壓”工作,坦誠地面對現實,與孩子交談,讓孩子把對家長的不滿通通說出來。在經過冷靜思考后,家長也要學會向孩子道歉,承認自己的缺點錯誤,并向孩子表示歉意。有了交心的基礎以后,進一步與孩子溝通,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解決實際問題。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