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指南:自古以來,中醫對中風病就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將“猝然昏倒、不知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歸結于中風。中風即急性腦血管病,也稱急性腦卒中。近日,隨著天氣逐漸寒冷,腦血管疾病進入高發期,到醫院就診的腦血管疾病患者明顯增多,其中不乏中風患者,而且中風患者呈現出低齡化趨勢。
徐州市中醫院腦病科主任孫菊光建議,大家在做好保暖工作的同時,不管是老年人還是青年人,平時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強慢性病管理,積極預防腦中風。
冬季是中風高發季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一種以腦組織缺血或出血性損傷癥狀和體征為主要表現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分為出血性卒中(俗稱“腦溢血”)和缺血性卒中(俗稱“腦梗塞、腦栓塞”)。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臟病、吸煙、酗酒、肥胖、年齡和性別等都是誘發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市中醫院腦病科孫菊光主任說,一旦血壓波動過大,極易發生腦血管破裂,造成腦出血;如果血壓下降過快或幅度過大,也會使血液流動變緩慢,導致腦供血不足,而形成腦缺血性中風。
冬季腦卒中發病率明顯增加,這是因為溫度會影響人體的血壓,室外溫度每降低10℃,人的血壓就會上升6個毫米汞柱。并且寒冷的刺激可使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從而使小動脈痙攣收縮,增加了外周阻力,血壓升高,腦血管缺血,誘發腦卒中。
據介紹,引起出血性腦卒中的原因里,最突出的就是高血壓引起的出血性卒中,尤其在冬季天氣寒冷、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如果血壓控制不理想,長期血壓升高,易使動脈深穿枝出現動脈瘤樣改變,血管本已比較脆弱,再突然遭逢某些刺激性事件,血壓一波動,血管“爆”了,急性腦出血就會發生。而吸煙和酗酒最易導致呼吸道炎癥,從而加速破壞血液系統,血管壁損傷,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使腦細胞缺血,引發缺血性腦卒中。此外,當人吸煙喝酒后,人的交感神經就會興奮,心跳加快,血壓升高,有些管壁的腦動脈極易破裂出血,導致出血性腦卒中。
冬天寒冷,使人的血流速度減慢,血管處于一個相對收縮、痙攣的狀態,容易引起血壓上下波動,這對那些已有其他中風危險因素的人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大部分前來就診的腦中風患者病情都非常嚴重。這主要是因為很多人對早期癥狀不重視。”孫菊光主任強調,缺血性腦中風黃金救治時間為發病4.5小時內,這個時間內進行溶栓治療效果最好。一旦出現眩暈等預警征兆,或曾有腦中風發作史,哪怕這些癥狀只持續幾分鐘,也不能忽視,應及早就醫,爭取早診斷、早治療。
患者呈現年輕化趨勢
過去,在人們印象中,中風屬于老年病,但現在病房里三四十歲的中風者越來越常見,致病原因主要是不健康生活方式和不良嗜好。
33歲的李先生喜歡抽煙喝酒,每天一包煙,隔三差五喝醉酒,平時還經常熬夜上網,每天休息幾乎都在深夜兩點后。今年1月初的一天凌晨,李先生又是夜里兩點才睡覺,誰知道,早晨醒來時,李先生突然出現口眼歪斜、半身不能動的癥狀,家人急忙將其送到徐州市中醫院。
在市中醫院腦病中心,李先生被迅速確診為腦梗塞,需入院治療。李先生得到了腦病中心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通過早期溶栓配以針灸、康復、理療、中藥等中醫藥療法,李先生一條腿也能動了,后來一邊胳膊能抬起來。醫生叮囑他今后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大量抽煙和酗酒,更不應長期熬夜勞累,以免再次復發。
“這個病例具有代表性,如今,越來越多的中青年人加入到腦梗塞患者一族,這是他們長期吸煙、酗酒、熬夜等不良的生活習慣造成的。”孫菊光主任介紹說,這個腦中風過去一直被認為是老年病,目前看來,發病年齡的年輕化趨勢已經凸顯。臨床研究表明,心腦血管病的年輕化,除遺傳因素外,與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糖尿病等有關外,還與中青年人工作壓力過大、生活方式不良等因素有關,酗酒、抽煙、熬夜、缺乏鍛煉等都是導致該病發生的元兇。
在這個病例中,患者李先生恢復還算快的,一方面與他自己保健意識增強有關,另一方面與救治及時密切相關,對患者和家屬來說,發現后第一時間就醫能最大程度減少后遺癥的產生。
中風是急癥,中風的診治需要分秒必爭。目前,市中醫院采用中西醫結合方式治療腦血管病,組建了一體化服務實體平臺———腦病中心,積極進行了腦血管病(中風病)急性期的救治到恢復期的康復,病人避免了來回奔波,實現了搶救、治療、康復一體化。
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上周,市中醫院腦病科主任孫菊光接診了一位36歲腦中風患者,由于缺乏預防意識,這位患者在發病10小時后才被送來就醫,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一定要堅持‘防在前、治在后’的原則,千萬不要等到癥狀嚴重才求醫。即使是年輕人,也不可以掉以輕心。”孫菊光主任說,這位青年人本來就有高血壓,工作上經常熬夜加班,經常抽煙喝酒,生活習慣不健康,發病之前,他沒控制好血壓,加上勞累,早起時突然半身無力,這就是中風發生的典型征兆。
孫菊光主任指出,預防中風首先應控制危險因素,如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對心臟疾病進行正規治療,戒煙,少飲烈性酒,適量多飲水、少吃鹽,以及控制體重等。對于已經發病的患者,如果能夠在時間窗(4.5個小時內)而且越早越好,進行早期溶栓治療,可以使部分患者早期康復,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殘率。很多患者發病后沒有第一時間盡早送往醫院,錯失溶栓良機。
孫主任建議,平時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限酒,避免情緒激動,不要熬夜或過度勞累,特別是有基礎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房顫、糖尿病、短暫性腦缺血、動脈粥樣硬化等患者應定期檢查,堅持服藥,以達到控制好指標的目的,預防腦中風的發生。如果感到不適應立即就醫,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正規治療。
“中風是有先兆的,大約70%的病人有以下早期預警信號:突然眩暈或頭痛,視物不清或突然舌根發硬或失語,突然肢體麻木或活動不便,無原因的嗜睡等癥狀。”孫菊光主任說,一旦發現中風先兆,應保持鎮靜,避免緊張,就近就醫進行系統檢查和治療。”
如何快速有效辨別這些細微的“蛛絲馬跡”是否是腦中風癥狀呢?孫主任給了簡單的三招,首先讓當事人微笑一下,看兩邊的嘴角是否對稱,如果不對稱,立刻提高警惕;二是舉一下雙手,10秒鐘之內是否有一邊手臂控制不住往下墜落,如果下墜或者根本無法平齊,即刻送醫;三是說一句比較復雜的話,如果不能說或者含混不清,聽不懂別人講話內容,嗜睡或突然性格改變等很有可能就是發生了腦中風。
■鏈接:哪些人易得腦中風
◎高血壓病人
研究表明,無論是收縮壓高還是舒張壓高,只要高到一定程度,都可能引發腦中風。因此,血壓很高的人,即使無明顯癥狀,也應堅持服藥,控制好血壓,千萬不可麻痹大意。
◎心臟病病人
統計發現,有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細菌性心肌膜炎以及心臟瓣膜疾病的人,容易引發腦中風。
◎糖尿病病人
糖尿病病人容易出現血脂代謝紊亂,加重動脈粥樣硬化,而且還容易出現高血壓,這些都是引發腦中風的危險因素。
◎血液黏稠度高的人
有些疾病,如紅細胞增多癥,病人血液中紅細胞數目過多,血液變得黏稠,很容易出現血栓,引發缺血性腦中風。
◎酗酒的人
研究表明,長期大量飲酒,每天攝入酒精的量超過60克,有可能發生腦中風。
◎吸煙的人
吸煙可使血液中的膽固醇與脂蛋白結合并沉積在血管壁上,從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程,容易引發腦中風。
◎腦血管畸形的人
有些人腦血管有先天性發育畸形或先天性血管壁缺陷,他們可能平時沒有癥狀,但極易患出血性腦中風。
◎過食咸食的人
國外有人用白鼠作試驗,發現進食大量咸食的白鼠15個星期后全部死亡。病理解剖發現,這些白鼠大腦都有小區域性壞死。分析認為,吃鹽太多可造成腦動脈損傷和狹窄,從而引發腦中風。
◎習慣性便秘的人
老年人動脈多硬化,大便多燥結。排便用力容易使腹壓升高,血壓和顱內壓也同時升高,這樣就易使脆弱的小血管破裂出血發生腦中風。
◎體內缺鎂的人
鎂在人體內能延遲血小板凝集,有一定抗凝作用。缺鎂時這種作用就會減弱,易形成腦血栓。鎂還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和脂蛋白含量,因而能降低血脂,預防腦動脈硬化。
◎血脂高的人及用藥不當的人
由于高血脂可引起動脈硬化,嚴重可堵塞血管造成血液循環障礙而引起中風。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