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昨天上午,26歲的睢寧縣小學教師方倩茹在徐醫附院捐獻造血干細胞,她的善舉得到了丈夫小周的全力支持。在采集期間,小周不停給妻子用棉簽蘸水濕潤嘴唇。
濃眉大眼,聲音溫柔,臉上帶著讓人溫暖的微笑……這是睢寧縣第二實驗小學語文教師方倩茹留給記者的印象。今年26歲的她,昨日上午,在徐醫附院做出了一個偉大的善舉——捐髓救人。經過4個多小時的采集,94ml的造血干細胞混懸液,隨即轉運至重慶,為一名素昧平生的白血病男性患兒帶去重生的希望。
她的大愛善舉,丈夫全力支持,兩人毅然推遲了要娃的計劃,“我們年輕,以后還有機會,患者的生命不能等,就指著這一次了。”
方倩茹也成為徐州市第52例、江蘇省第467例、全國第5367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6年后,終于能幫助別人延續生命了”
昨日上午9點多,在徐醫附院新病房大樓21層造血干細胞采集室內,采集已進行了1個多小時。方倩茹靜靜地躺在床上,話不多,時不時地和守護在一旁的愛人眼神交流。方老師說,她的老家在豐縣,2009年參加高考,考入江蘇師范大學,在即將離開家邁入大學校門的時刻,她和好友選擇去獻血,第一次走進獻血屋,參與了無償獻血并留下5ml血樣加入中華骨髓庫。對自己來說,這是一份具有特殊意義的“成年禮”。
方老師回憶說,那年還沒有獻血車,豐縣只有人民醫院斜對面的獻血屋。第一次去不知道需要身份證,那時還小,證件都由家長保管。第二次做好“萬全準備”后,她和好友如愿獻了血。因為小,工作人員只讓獻了200ml,她得到了一本獻血證,并且填寫了“中華骨髓庫”的入庫申請。“我清晰地記得當時工作人員說,獻血時多留一管血就能加入中華骨髓庫,這樣以后就有機會救助白血病患者。我倆商量了一下就填了申請,沒想到這一申請便是過了6年。我很幸運,6年了,終于等到了這一天,能夠心如所愿,幫助別人延續生命,沒有什么比這個更有意義了。”
“愛心助學活動幫助我上了大學”
據市紅十字會捐獻服務部部長張君賢介紹,今年9月,方倩茹從媽媽那里接到初配成功的通知。當時入庫時方倩茹留了家里的聯系方式。因為對具體情況不夠了解,她媽媽對捐獻造血干細胞有些擔心。其實,捐獻造血干細胞對捐獻人的身體沒有損害,配型成功,進行移植,給白血病患者送去生命的種子,挽救了一個人的生命,同時也挽救了一個家庭。
得知初配成功的消息時,方倩茹的內心很平靜。“雖然過了這么多年,但它依然是一份承諾,更讓我堅定信念的竟是某種必須去做的心安理得。在百度里搜索我的名字,依然能看到那年徐州日報社愛心助學活動對我資助的報道。我記得很清楚,在接受完助學金后我們在活動板上面簽字,那時我沒有寫自己的名字,而是鄭重地寫下了‘回報社會’。正是有了助學貸款和助學金的幫助和支撐,讓我順順當當地讀完了大學,并在畢業后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我覺得人生就是這樣,你有困難的時候別人幫你,別人需要你的幫助了也應當義不容辭。這就是所謂愛的傳遞吧。”她微笑著說。
推遲“要娃計劃”,因為患者生命不能等
對于年輕的妻子捐髓救人的舉動,作為丈夫的小周是什么態度?自從入院打動員劑以來,時刻不離地守護在方倩茹身旁的丈夫小周說,“妻子是個善良有愛的女孩,有顆感恩的心,一直熱衷公益事業。今年9月得知初配成功的消息,她很高興,立刻和我溝通了想法。緊隨其后的10月,我倆完婚,家里老人盼望早點抱孫子,所以很自然地我們要積極備孕。選擇捐獻造血干細胞,就意味著我倆的要娃計劃要推遲了。既然妻子要這么做,我也特別理解,并為妻子的行為感到自豪,我會全力支持她。我倆這么年輕,捐獻后身體狀態調整好了以后還有機會,患者的生命不能等,就指著這一次了。”
“今年的圣誕節,我倆在醫院里過的節,也算是度過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二人世界。”小周握著妻子的手,兩人相視而笑。
我市入庫志愿者1.2萬人,成功捐獻52例
截至目前,我市造血干細胞捐獻情況如何呢?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張颶介紹,徐州市紅十字會自2002年開展捐獻造血干細胞工作以來,歷經13年,截止目前,加入中華骨髓庫的志愿者人數達1.2萬余人,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52例,其中4例為美國、歐洲、韓國、新加坡患者的涉外捐獻。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