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醫院急救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醫院的綜合救治能力。近年來,徐醫附院搶救急危重癥患者的水平快速發展,急救中心已成為了淮海經濟區的急救龍頭專業。隨著急診ICU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集院前、院內急救、重癥監護為一體的急救理念得到融合深化,達到搶救無縫對接,大大地提高了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成功率。
有這樣一個科室,這里集中監護和救治著各種危重病人;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堅守醫德,堅持不懈地將病人們從死亡線上拉回來。這就是徐醫附院急診ICU。
徐醫附院急診ICU始建于2000年,秉承德高藝精的服務理念,采用先進的封閉式管理模式。擁有一支優秀的醫教研隊伍,現有醫生10名,其中主任醫師2人,博士和碩士占醫生總數的70%以上。近期全新設計建設的ICU完全符合國家衛計委對重癥醫學科的建設管理要求,監護床位已達25張,成為徐州地區設施最完善、設備最先進、專業化程度最高、治療最全面的重癥醫學學科。
在這里,救治著小到出生僅3天的嬰兒,大到103歲的老者,且大多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我們的救治范圍非常廣泛,臨床上的各個學科,包括創傷、外科、內科、兒科、婦產科等都會涉及。”徐醫附院急診ICU主任呂建農告訴記者,急診ICU救治的病種也非常多,幾乎囊括了各個專科的危重病人。同時承擔研究生、本科生、進修生等教學和科研工作,是徐淮地區首屈一指、國內有影響力的一流綜合性ICU。
設施最完善 設備最先進 治療最全面
是徐淮地區首屈一指國內有影響力的一流綜合性ICU
據呂主任介紹,徐醫附院急診ICU,2012年底開始按照國內外最先進的ICU設計理念進行設計裝修,分為工作人員生活學習區、危重病人監護區、家人陪護區、辦公區、污物處理區、庫房等,各個區域實行封閉式管理。其中危重病人監護區,又分設7個獨立監護室,有多人間、雙人間、單人間,包括隔離病房,以最大程度滿足不同危重患者的救治需求。
ICU的感染控制極為重要。為此急診ICU專設4個通道,分別供醫務人員、病人、污物、潔物通過,有效避免交叉。同時還有一套嚴格規范的消毒程序,如一方面通過新風系統和高壓紫外線循環風進行空氣消毒;另一方面,病人的污物專設一套消毒除污系統處理。
用國內外最先進的ICU設計理念進行設計
葉英 主任醫師,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從事多學科危重病救治工作10余年,熟練各種生命監測與生命支持技術,擅長多發性創傷、心腦血管意外、急性呼吸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診斷和器官功能支持治療,在處理各種急危重患者具有豐富的經驗和理論基礎。
近5年從事心肌保護和干細胞治療難治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國外和國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其中被SCI收錄4篇,申請專利3項;主持或參與多項省級課題;2006年獲徐州醫學院振興計劃優秀青年骨干;2010年獲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優秀著作二等獎;2011年獲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優秀中青年骨干。
專家推薦
“說急診ICU的醫護人員是與時間賽跑的生命戰士,絕不過分!”呂建農主任告訴記者,在急診ICU,醫護人員全部24小時開機,隨時待命,接治危重病人。科室開通了“急救綠色通道”,構建了ICU綜合管理于一體的完善急救方案,成為徐州乃至淮海經濟區急危重癥救治中心。
始終堅守著“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的信念,徐醫附院急診ICU的醫護人員們,以過硬的技術和不懈的努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跡,也彌補了一個又一個家庭的幸福。
去年,一位68歲的男性患者不慎吸入光氣,立即出現肺的嚴重毀損,“入院時,肺彌漫性損傷,動脈氧分壓只有18毫米汞柱,而正常的動脈氧分壓是100毫米汞柱,存活可能性微乎其微。”呂主任告訴記者。當省醫院的相關專家都遺憾地表示,病患沒有生還的希望時,他們的醫護人員仍不愿放棄,“經過謹慎研究、考量,最后我們為患者加用了麻醉手段,讓患者在麻醉狀態下,實施呼吸、循環及其他器官功能的支持,以及一系列對癥治療。一周時間,患者居然起死回生,完全恢復正常。”
以精湛過硬的技術全力搶救危重患者
專家推薦
呂建農 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導。主持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急診ICU 工作,現任徐州醫學院急救與救援醫學系副主任,徐州醫學院救援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徐州醫學院災害重癥醫學教研室主任,中國醫學救援協會理事及科學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急救復蘇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常務編委,中國災害防御協會救援醫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國際麻醉研究協會會員等。
執筆我國首部“急診專科醫師培養標準細則和急診專科醫師培訓基地標準”,起草“2009中國心肺復蘇指南”,主編《創傷學》、《災害醫學》教材,副主編《中國災害救援醫學》,參編《危重病醫學》、《急危重病病理生理學》、《現代麻醉學》、《新編麻醉學》、《現代手術并發癥學》等十余部教材和專著,是國內具有麻醉背景的從事危重病救治已二十多年的資深重癥醫學專家,有豐富的成功救治多學科危重病人的經驗,對徐淮地區各級醫院ICU的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積極參與我國的災害醫學救援事業,率先在國內高等醫學院校開設急救醫學專業,首開《災害醫學》、《創傷學》課程,并于2010年成功申報由國家財政部專項基金資助的———醫學救援實訓基地建設項目。
徐醫附院急診ICU每天接治來自二級醫院的ICU病人、周邊地區的ICU病人、重病患者不計其數。其中,一個感染性休克病人的病例使呂建農主任記憶猶新。
感染性休克,是休克中最嚴重的情況,死亡率在70%以上。去年夏天,一位40多歲的男性病患,從事野外工作,被蟲咬了一下后出現高熱、休克。“送到醫院時,血小板低到1萬以下,正常的血小板要10-30萬,肝、肺、腎、心等器官功能,凝血功能都出現了障礙,是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引起的感染性休克,情況非常兇險。”呂主任稱,在國外,五個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是100%。“我們對病患實施了循環支持、抗休克、血液凈化等一系列綜合性治療,經過兩周,病患奇跡般生還。”
感染性休克病人奇跡般生還
成功搶救危重病人的例子不勝枚舉。一位年輕孕婦不明原因“白肺”生命垂危被搶救成功的病例也頗具代表性。
白肺,一般是指的重癥肺炎其在X光檢查下的表現,肺部顯影呈一大片的白色狀而得名。形成白肺一般都預示著肺部有90%被炎癥所侵潤。
呂主任解釋,“白肺”病在重癥肺炎里是一種死亡率很高的疾病,一直是醫學界的一個診療難題。“白肺”病往往病因復雜,來勢兇險。臨床上對于該病的病原學診斷很難。治療該病的關鍵在于尋找病因并及時接受有效的綜合治療。
去年,一位20多歲的安徽女子,突然出現發熱、呼吸困難的癥狀,經多家醫院救治無效,火速送往徐醫附院。急診ICU在第一時間接治后,發現病人重癥肺炎并發急性呼吸衰竭,經X線檢查顯示兩肺呈白色,兩側肺彌漫性的滲出性損害,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白肺”,動脈氧分壓僅19毫米汞柱,生命危在旦夕。
“我們判斷患者是由于基礎病長期服用激素等致免疫功能低下,感染某種病毒導致。”呂主任說,明確診療后,醫生立即采取純氧呼吸支持,將其動脈氧分壓維持在40毫米汞柱,但也僅是勉強成活的水平。“我們接著對其進行各種抗感染、生命支持等技術治療,10多天過去了,但情況始終沒有明顯改善,動脈氧分壓還是徘徊在40毫米汞柱左右。面對年輕的生命,復雜的病情,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必須接受挑戰。我們調集最精干醫護人員,仔細分析病情,采取特殊呼吸支持模式、免疫調理、人工低溫、麻醉降低基礎代謝、營養支持等手段,同時細心制定和落實整體化護理方案。根據病情變化,隨時調整治療方案,有時天內就需調整多次。一個月后,終于將病人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撤掉呼吸機,病人可以自主呼吸了。3個月后隨訪,病人已恢復了健康。”
年輕孕婦不明原因“白肺”生命垂危
以高素質的醫護隊伍、一流的設備,盡心保障患者生命
ICU采用醫護人員專業化全封閉管理,現有多功能病床25張,隔離病房5間。配置多功能監護儀、高級呼吸機、床旁全功能血液凈化治療機、脈搏指示連續心排血量、主動脈內囊反搏、多功能血氣分析儀、低溫治療儀、心臟除顫起搏儀、空氣波壓力治療儀、電腦微量輸注系統等先進的醫療設備,在國內急診ICU中處于一流水平。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徐醫附院急診ICU重點開展各種生命支持治療技術,如纖維支氣管鏡氣道維護技術,經皮擴張氣管內置管術,高端智能化通氣模式的呼吸支持技術,呼吸力學與呼吸功能的全方位深度監測技術, Swan-Ganz血流動力學監測技術,脈搏指示持續心輸出量監測技術,主動脈內囊反搏技術,急診溶栓技術,中心靜脈置管技術,有創顱內壓監測技術,所有的血液凈化治療技術,亞低溫與血液加溫治療技術,靶控輸注鎮靜鎮痛技術等。
主要收治病癥包括多器官功能衰竭,心肺復蘇后綜合征,嚴重多發傷,重癥感染,各種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重癥胰腺炎,嚴重神經內外科疾病,產科疑難危重癥,各種嚴重中毒,重大手術后患者,呼吸機依賴,和其他專科治療困難的危重癥。
高效率的工作,與醫護隊伍的高素質是分不開的。徐醫附院急診ICU打造了一支高素質的醫護隊伍,現有醫生10名,其中主任醫師2人,博士和碩士占醫生總數的70%以上;護士35名,全部經過專業化培訓。
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提高技術,不斷努力奮進,徐醫附院急診ICU的全體醫護人員們,以無限的愛心,努力為更多的患者,更多的家庭帶去健康,帶去希望。
徐州就醫服務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