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就醫故事:沛縣一位52歲的男性村民,患有靜脈曲張已經10多年了,3年前曾經出現左踝部潰瘍長期不愈,后來在當地醫院進行左側大隱靜脈高位剝脫術。術后潰瘍逐漸愈合。手術3年后左小腿皮膚發黑一年。近1年來患者開始出現小腿內側皮膚越來越黑,范圍越來越大,伴隨著局部水腫,活動后有時候會有酸脹不適感覺。
于是他來到徐州市中醫院尋求進一步的治療。
市中醫院普外科徐磊副主任醫師看了患者的情況之后發現,患者出現的內踝潰瘍主要由下肢慢性靜脈功能不全引起。由于患者在3年前已經接受過左側大隱靜脈高位剝脫術,術后患肢留下許多瘢痕,如果再行傳統術式,無疑會影響治療效果。徐磊主任和李克華主任商討后決定采取腹腔鏡下微創治療的方法為他解除病痛。手術中,徐磊主任在患者的小腿上切2個1厘米的小孔,在電視顯示下進行微創手術,該切口處于遠離病變的部位的正常皮膚上,能離斷從切口到踝部之間的絕大多數傳統至靜脈,有效避免了切口的壞死及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術后一周觀察,患者發黑的皮膚得到明顯的改善,困擾患者10年之久的左踝部潰瘍得到了治愈。
專家分析:徐州市中醫院普外科徐磊副主任介紹,下肢慢性靜脈功能不全引起內踝潰瘍是外科常見病,該病早期臨床表現為下肢淺靜脈迂曲怒張,腿部乏力、沉重、脹痛、浮腫,病程較長者出現小腿下段皮膚變硬、色素沉著甚至潰瘍,亦即老百姓常說的“老爛腿”。 病變常由淺靜脈、交通靜脈、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靜脈逆流、下肢靜脈高壓所致。徐州市中醫院普外科李克華、徐磊醫療組目前采用筋膜下腹腔鏡交通支結扎并點式曲張靜脈抽剝或環形縫扎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或潰瘍有顯著優勢——
下肢靜脈曲張是常見病,多需手術治療。而大隱靜脈曲張合并小腿潰瘍病例的傳統手術需多處切口,創傷相對較大,且遺留瘢痕較重,影響美觀,致使多數病人特別是女性病人不愿接受。
以往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為單純大隱靜脈高位結扎或大隱靜脈剝脫術,切除或縫扎曲張靜脈,其復發率高達65%~77%。手術通常要在小腿做多個切口切除曲張靜脈,不僅手術創傷大、出血多、易殘留,而且術后患肢留下許多瘢痕,影響外觀,并容易出現皮膚麻木等。近年來出現的曲張靜脈注射硬化劑和電凝療法,雖無大的創傷,但容易導致靜脈炎、深靜脈血栓形成、皮膚過敏、局部疼痛、皮膚壞死及色素沉著等,且由于淺靜脈沒有抽剝、交通支未能處理,存在復發率較高的問題。一旦大隱靜脈曲張合并小腿潰瘍多需等待潰瘍愈合后方可行以上手術治療。
市中醫院普外科目前采用筋膜下腹腔鏡交通支結扎并點式曲張靜脈抽剝或環形縫扎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或潰瘍則有以下顯著的優點:①切口小,小腿切口僅約1cm,美容效果好;②手術時間短,無需用大量的時間剝離曲張的靜脈,一般單側肢體需30分鐘;③手術創傷小,減少出血,有利于病人恢復;④曲張靜脈切除完全,不易遺漏,切斷深淺靜脈間交通支較徹底,適用于不同大小、形狀,甚至帶瘢痕靜脈曲張,復發率低;⑤因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縮短了住院時間,1周左右即可出院。
專家鏈接:徐磊,徐州市中醫院普外科專家,副主任醫師、副教授、醫學碩士,先后在安徽醫科大學和徐州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學習,在江蘇省人民醫院胃腸外科及微創中心進修1年,主攻胃腸道腫瘤的微創治療。擅長甲狀腺、乳腺、腹壁疝、胃腸道腫瘤及大隱靜脈曲張(伴潰瘍)的微創治療。
門診時間:周一、三、五上午;
導醫熱線:0516-85707122;8390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