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天使風采:曾祖父是御醫 祖父是民國名醫 師從國醫大師。

6月20日,徐州市中醫院“孫鳳霞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順利通過江蘇省中醫藥局組織的專家驗收。
為弘揚中醫藥國粹,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和中醫惠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自2010年開始在全國地市級以上中醫醫院開展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工作。目前,我市僅有的2個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都落戶徐州市中醫院,分別是“孫鳳霞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和“王如俠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

今年76歲的孫鳳霞教授,是主任中醫師,博士生導師,江蘇省名中醫,出身中醫世家,曾拜師于“國醫大師”朱良春,“我出生中醫世家,曾祖父孫華麟是光緒御醫,祖父孫岱松是民國名醫,我現在都在用祖輩的處方。”孫鳳霞接受采訪時說。她講話總是語速慢慢的,很輕柔,似乎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拼寫出來的,她說這是多年養成的習慣,一是為學生記錄處方留時間,二是讓患者聽得明白,“望聞問切一個環節都不能少,要讓患者知道病是怎么得的,為什么這么調理,生活中注意什么。祖輩和老師是這么教導我的,我也就一直這么做的。”
孫鳳霞教授的慈心仁術 “我趕上了中醫歷史上最好的時代”
孫鳳霞教授1997年5月被評為徐州市首批名中醫,2002年10月被評為江蘇省名中醫,2011年成立江蘇省孫鳳霞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2012年榮獲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2013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成立孫鳳霞全國名老中醫藥學術經驗傳承教育工作室,今年6月20日,孫鳳霞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
行醫50多年,孫鳳霞教授一直堅持在臨床一線,精通內外婦兒各科,對脾、胃、肝、膽等內科消化系統疾病有獨特的治療經驗,治愈了許多疑難雜癥。“現在我每周一、二、四上午坐診,一個上午要看七八十個病人。”孫鳳霞教授說,作為孫氏內科的第四代傳人,相比祖輩,“我趕上了中醫歷史上最好的時代,國家對中醫藥越來越重視,群眾對健康保健的需求,讓中醫‘治未病’和注重陰陽調理的觀念深入人心。很多病人都是奔著我來的,年齡大了,精力有限,但也很滿足。”
傳承有序,辨證施治,“我現在還用爺爺的方子”。
“對于中醫來說,朱良春老師的觀點‘經典是基礎,師傳是關鍵,實踐是根本’可謂是金科玉律。‘業精于勤,荒于嬉’,中醫古籍,汗牛充棟,豐富得很。沒有對古籍的全面掌握,你就沒有很廣闊的視野,就很難說你了解古方,從整體上對每個病人的病情進行把握。”孫鳳霞教授說。
孫鳳霞教授告訴,中醫古籍永遠是取之不盡的源泉,“學以致用,要與臨床相結合。你比如,現在很多女性有‘倒經’癥狀,經期的時候,出現‘代償性月經’、‘周期性子宮外出血’,月經量少,甚至無月經,經血在子宮以外部位如胃、腸、肺、乳腺,甚至從鼻子或口中流出。我在明代名醫傅青主《傅青主女科》里記錄的方法基礎上,適當加減,用當歸、白芍、丹皮等調制順經湯,用水煎服,治好了很多例,倒經的女性吃了就好。”“女性為什么會出現‘倒經’,原因就在于‘腎陰不足,肝氣上逆’。血隨氣行,氣逆血也逆,就像河流,下游堵了,河水自然往上走。”孫鳳霞教授說,她把用順經湯治療“倒經”的方法教給她的學生劉峰林等人,“他們一直在使用,也治好了很多病人”。
孫鳳霞教授說她很慶幸出生在中醫世家,“從小就受到祖父的教導,爺爺教給我的一些方子,我現在還在用。”“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不規律,得胃病的很多,如淺表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病理提示腸上皮化生,異性增生,單用西藥療效不佳,不少這樣的患者經西醫大夫或病友推薦到我這里就診。爺爺給我說過,用伏龍肝(灶心土)治療惡心、嘔吐、消化不良等病癥,一治一個準。這個方法是太爺爺給爺爺講的,爺爺又把這個方子傳給了我。”《本草便讀》記載:“伏龍肝即灶心土,……具土之質,得火之性,化柔為剛,味兼辛苦。其功專入脾胃,有扶陽退陰散結除邪之意。”孫鳳霞教授解釋,伏龍肝入脾、胃經,在辯證施治的基礎,把伏龍肝在清水中泡兩個小時,之后用伏龍肝清水煎藥,“溫中和胃”,“‘十人九胃’,十個人里面,九個人的胃不好。這個方子讓很多患者受益,有年齡大的,也有年輕的,都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邳州有位60多歲的男同志,莫名其妙發燒,他在我市幾家大醫院什么檢查都做了,就是查不出原因,來到我這之后,我給開了一個方子,用甜茶和其他中藥配伍,幾副中藥吃完,發燒癥狀就消失了。”孫鳳霞教授說,“對這種不明原因發燒,西醫沒有辦法。爺爺說,你就用甜茶就能治好。發燒的原因還是體內有毒素,儀器是檢查不出來的。用甜茶治療不明原因發燒,我的學生劉峰林也治好了幾例。”據《中華中藥志》等典籍記載,甜茶清熱解毒,“能防治高血壓、治療濕熱痢疾、皮膚瘙癢、癰疽惡瘡等癥。并具有滋養肝腎、和胃降逆、潤肺止咳、解困醒酒等作用。”
融合創新,醫者菩薩心,“要對得起每一位患者”
孫鳳霞教授在傳承中醫傳統的基礎上融合創新,“辨證論治,扶正祛邪”,善于診治疑難雜癥,尤其注重對脾胃功能的整體調養,形成了自成一體的醫學風格:疏肝和胃法、健脾行氣法、辛開苦降法、活血化瘀法、滋陰降氣法、溫中和胃法。“我用‘十八反(配伍禁忌的總稱)’的方子治療月子病。附子、半夏等藥材通過配伍,溫中止瀉,治療拉肚子,臨床效果很好。對‘十八反’的方子,許多中醫都在用,但一定是在名醫的指導下。”
在行醫過程中,孫鳳霞教授根據自己的經驗,結合臨床研制了多種方劑:胃病Ⅰ號方和胃?、蛱柗剑∑⒑臀福椭?,清熱化瘀,治療幽門螺旋菌相關性胃炎,食道炎等療效顯著;胃病Ⅲ號方清幽養胃,活血化瘀,治療萎縮性胃炎,胃癌前期病變及腸上皮化生等療效顯著;美容祛斑Ⅰ號、Ⅱ號,養顏祛斑Ⅰ號,養顏祛痘Ⅱ號,對內分泌失調所致的黃褐斑、痤瘡等,療效顯著,深受廣大患者的好評。
孫鳳霞教授高尚的醫德與高超的醫療技術一樣,備受患者贊賞:“8月份根據朋友介紹,到孫主任處治療胃病,治療一段時間,心里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孫主任具有醫者佛心也,對患者態度熱情,看病過程中仔細詢問病人病情進展過程,根據病情下藥,一絲不茍”;“2001年我的胃痛的死去活來,看了N個西醫花了N多的錢,都是越治越重。后來有人介紹我去找這位老教授,幾付中藥下來,好了許多”……
在采訪孫鳳霞教授的過程中,多次在門診觀察她“望聞問切”,“是不是食道有燒灼感”、“(胃液反流)也有時胃嘈雜痞滿飽脹難受嗎?”“大便是否爽利干凈?”……孫鳳霞與患者之間的對話都是家常語言,問診的過程就像聊天,沒有一句群眾聽不懂的專業術語。中國礦業大學趙同學胃不太舒服,“胃鏡做了嗎?怎么說的?”切脈之后,孫鳳霞說“沒有什么大事,別害怕,注意飲食和休息就行了”;65歲的王先生家住鐵路二宿舍,因為胃潰瘍在我市一家醫院治療后,效果不明顯,特意掛了孫鳳霞的專家號,彩超提示:脂肪肝,與喝酒、抽煙有關系,胃鏡提示:胃潰瘍,病理提示:有不典型增生,腸上皮化生,“不能太大意。……舌頭再翹起來,來看看,氣血有點瘀滯,又黑又紫,左側面部皮膚有點黑變病,‘有諸內必行諸外’,我開點藥給你整體調調。你的脂肪肝也能調調,皮膚上的疙瘩也能調,吃東西反正注意吧,起碼油膩的不吃,肉最好不吃……”
發現,孫鳳霞教授“望聞問切”一個病人需要十幾分鐘,有些從安徽、河南等周邊地區來的病人,拿到處方后,還大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架勢,孫鳳霞教授就一個細節一個細節地交待,“水果、葡萄也不能吃”等都囑咐到位。孫鳳霞教授說,患者大老遠地跑來不容易,“要對得起每一位患者。”
孫鳳霞教授說,國醫大師朱良春把“神仙手眼 菩薩心腸”當作座右銘,“醫者仁心首先就要細心,要把每一個細節向患者交待清楚,不能不耐煩。”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從孫鳳霞教授身上,看到了“大醫”樸實的風采。
言傳身教,提攜后學,“中醫發展迎來了最好的時代”
根據江蘇省衛計委《關于組織開展2013年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驗收工作的通知》精神,今年6月20日江蘇省中醫藥局組織專家對徐州市中醫院“孫鳳霞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進行了驗收,并順利驗收通過。專家組對項目建設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目標明確,制度健全,管理規范,團結協作,取得了良好成績;學術經驗繼承工作開展好,制訂優勢病種診療方案5種,提煉了指導老師脾胃病治療經驗;人才梯隊建設完整,培養了一批后備人才。”
劉峰林,副主任中醫師,副教授,中醫師承碩士,徐州市中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孫鳳霞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負責人,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師承孫鳳霞教授。劉峰林說:“跟隨孫老應診,從寫病例、四診(望、聞、問、切)入手,老師把她的辨證思想、用藥經驗,包括如何抓主癥、辨證分析、治法、用藥經驗及診療技巧等,都毫無保留地教給我們,體現了孫老對中醫事業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劉峰林跟隨孫鳳霞教授學習20多年,深得其真傳。他說,孫鳳霞老師以治療消化內科疾病為專長,尤其重視舌診、四診合參,“‘舌為脾胃之外候,苔乃胃氣之所熏蒸’,舌體與苔的變化在脾胃病辯證中反映著脾氣的盛衰和胃氣的強弱。孫老師通過對舌象的細致觀察,判斷脾胃的盛衰、寒熱與強弱,分析脾胃疾病的病因病機,通過四診合參,辨證論治,做到了藥到病除。孫老師一直堅持辨病和辨證相結合,倡導發揚中醫手段和優勢為群眾健康服務,這對我們這些后輩是極大的促進。我現在一直按照孫老師的要求,堅持用中藥辯證施治。”
師承教育是中醫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有一批中青年業務骨干聚集在“孫鳳霞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中青年專家和學術接班人把繼承和自主創新相結合,把名老中醫在診療上的理論創新和用藥規律應用到臨床,服務患者。孫鳳霞學術經驗繼承人、副主任中醫師黃焰,畢業于南京中醫藥大學,在徐州市中醫院從事呼吸內科臨床工作十多年,擅長治療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和內科雜病,完成市科研課題1項,在全國、省級刊物發表醫學論文10多篇,取得了良好的業績。
談起自己帶的學生,孫鳳霞教授說,“他們都很努力,有的醫生跟著我記錄處方十幾年了。傳承中醫是自己的歷史責任,他們的成長是我的驕傲。”孫鳳霞教授表示,現在國家越來越重視中醫發展,“中醫強調‘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從出生到死亡,中醫藥對維護人的一生健康都有著獨特的理念和方法。中醫重視整體,注重平和,強調個體化,突出治未病,在普及健康生活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特別是現在慢性病蔓延,更需要中醫來調理??梢哉f中醫發展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時代,我的祖輩沒遇上,我遇上了。”
曾祖父孫華麟是光緒御醫 “太醫院送了一塊‘世代仁術’匾”

“對于太爺爺孫華麟,我沒有太多的印象,只記得爺爺孫岱松給我說過,太爺爺是光緒時徐州知府推薦到太醫院去的。當時我們家住在文亭街中興巷7號,從門前一個個臺階上去,兩邊有扶手石,院子里有10間房子,有兩塊匾,一塊寫著‘世代仁術’,是太醫院送的,太爺爺從北京回來的時候同行李一起帶回來的;另一塊小一點,寫著‘大醫精誠’四個字,是當時徐州看病的群眾送的。文革的時候‘破四舊’,衛校的紅衛兵跑到我們家把兩塊匾都砸了。我記得兩塊匾都很硬,肯定是好木頭制作的,一點一點地砸碎。”7月21日,在徐州市中醫院“孫鳳霞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里,孫鳳霞教授向敘述。
徐州中醫藥源遠流長,孫華麟慕名而來
孫華麟原籍山東泰安,在家傳中醫的基礎上,廣聞博覽,針對當時北方氣候干燥,腸胃病多發的實際,專攻脾胃功能的中醫調養,形成自成一體的醫學風格,創立了孫氏內科流派。功成名就之后的孫華麟在光緒初年帶著家眷來到區域醫療中心徐州,在文亭街中興巷7號掛牌行醫,深受徐州群眾信任。
《徐州市志》(中華書局1994年3月出版)記載,徐州中醫藥源遠流長,歷代多有名醫行醫于城鄉。徐州中藥資源品種多,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出產曼陀羅、漆葉、全蟲等藥材。明嘉慶時李時珍曾親到徐州普查中藥材資源。《本草綱目》記載:“麻黃出彭城者佳”,“仙鶴草,生云龍山下”。1984年2月起,徐州市進行中藥資源普查,結果表明,全市共有中藥資源種類610種。徐州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中醫藥文化底蘊,讓周邊地區的中醫從業者趨之如騖?!缎熘菔兄尽酚涊d,光緒10年(1884年)徐州已有國藥業30多戶。徐州及所轄各縣共有名醫60余人,其中有著作者40余人。
徐州知府推薦去北京,獲贈“世代仁術”牌匾
清朝末年,最著名的病人是光緒,在現有的清宮醫案記錄中,數光緒帝的病案記錄最多。他在位33年,病案記錄有千余條之多,尤其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的3月到7月,210天的時間,記錄就有260次,給他診治過的御醫有30多人。
歷史資料記載,4歲進宮的光緒從小就體質羸弱,失于調理,長期遺精,身體素質很差。戊戌變法失敗后,光緒被幽禁,疾病日趨加重。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十日,慈禧用光緒的名義發布上諭,征召天下名醫為光緒診病:“膚躬自四月以來,屢有不適,調治日久,尚無大效。京外如有精通醫理之人,即著內外臣工,切實保薦候旨。其現在外省者,即日馳送來京,勿稍延緩(軍機處《上諭檔》)。”各地督撫和地方官員把舉薦名醫視為頭等大事,認真督辦,先后保送一些名醫進入太醫院。孫華麟由于在內科方面的成就,被徐州知府舉薦到北京。
光緒帝在位時曾屢次征召名醫入宮。清《清實錄》(1908年10月21日)記載:“上疾增劇……諭令各省將軍、督撫,保薦良醫。”可惜的是光緒肝腎陰虛,脾陽不足,氣血虧損,臟腑功能全部失調,“調理多時,全無寸效”,1908年11月14日光緒暴崩,享年38歲,葬于清西陵的崇陵。
“我看了有關光緒病情的相關報道,光緒起居注中多處記載‘時有滑泄,下部潮冷’,證明他腎陰腎陽均有不足。導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慢性衰竭,合并急性感染所造成。即使我的太爺爺等御醫采取養心益氣法、滋陰補腎法、益腎固澀法等方法,只能治標,身體已經壞了,再好的醫術也回天乏力了。”孫鳳霞教授說。
有文字記載的太醫院最早出現在金代,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2月12日,溥儀遜位出宮,太醫院的歷史使命隨之結束,御醫們散落民間,有的告老還鄉,有的隱于鬧市之中。“太爺爺回來的時候,把被子都帶回來了。在家里繼續開診所,什么內科雜癥都看。開了方子后,病人就去廣濟堂等藥店買藥?,F在太爺爺留給我的只有兩張照片了,其中一張是在太醫院和其他御醫的合影。”孫鳳霞教授說。

民國名醫孫岱松,1962年,以78歲高齡獲得“先進工作者”。
在孫鳳霞教授的記憶中,爺爺孫岱松“拄著個文明棍,是二院(徐醫附院)中醫科的大夫”,“他民國時名氣就很大,當時家里只開方子,沒有藥,光開方子一天都多些,奶奶劉淑英都跟著抄方子。爺爺開過的方子,我想廣濟堂、春發正、祥順成等藥店要是存檔的話,應該還有,不過老藥工都去世了,配伍不知能不能留下。解放后,爺爺先在第六聯合診所,后來到了二院,從二院退休的。”孫鳳霞說,“解放后公私合營,我們家的房子都交給公家了,成了無產階級。”
在徐醫附院人事處檔案室,查到了孫岱松的檔案。孫岱松在“自傳”里說:“生于1884年2月23日,原籍山東泰安縣,‘祖傳中醫’”,成分是“小資產、中醫”,母親“孫李氏,妻子劉淑英(務農)。”從檔案形成的時間1965年看,孫岱松有意回避了父親孫華麟的御醫經歷,甚至對父親孫華麟沒有點滴記述,只是“祖傳中醫”四個字帶過,這在當時那個特殊的年代有“減少不必要的麻煩”的考慮,可以理解,只是對今人搜尋歷史資料多有不便。
醫者的擔當,受徐州道臺指派到邳縣“點牛痘”
孫岱松在“自傳”中提到,“1893年入學(私塾),1900年學醫種痘(鼻藥療法,藥物制成一定劑型作用于鼻腔),1903年上牛痘學堂,徐州道臺袁大化派我到邳縣去點牛痘,4個月返回徐州,上(跟隨)醫學教員胡愛山,隨學隨行醫。1924年聘入銅山縣貧兒教養院,為院醫生至1927年止,仍回家行醫。”史料記載,胡愛山是二十世紀初徐州名醫,著有《牛痘真傳》一書,胡愛山在自序中以“仲景憫人悲天之懷”說:“痘瘡之癥,人生一大關也,輕者損肌傷肉,旬月即可就痊,重者爛額焦頭,性命因而難保。”
牛痘又叫“天花”,是世界上傳染性最強的疾病之一,種痘就是將牛痘疫苗接種人體,使人體獲得對天花的免疫力。
在醫療條件低下的年代,“天花”給徐州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缎熘莅倌甏笫掠?1880—1988)》記載:“1920年1月,睢寧天花蔓延,死人甚多。”1923年,豐縣境內流行天花病,“死亡率達百分之二十五以上。”《邳縣史志》記載:“民國十三年(1924年),全縣有傳染病患者647人,死亡294人。”
《徐州市志》說:“民國時期,徐州多次疫痢流行,中醫張香谷、徐蔚亭、孫岱松等均參與救治,他們皆法《醫宗金鑒》為準繩,于20年代為徐州中醫中藥學術的主流傾向之代表。據老中醫回憶,民國時期麻疹(麻疹病毒所致的小兒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在徐州地區流行甚廣,3—5年一次大流行?;颊哂捎谡`診亂治,或因護理不當,常死于悶疹、疹后喘(麻疹合并肺炎)等諸多險惡之癥。”從受道臺袁大化指派去邳縣“點牛痘”,到和其他名中醫一起救治“疫痢”病患,在重大流行性疾病面前,孫岱松表現出了醫者的擔當。
見證“廢止中醫案”,參與組織“中醫師公會”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孫岱松主要在位于文亭街中興巷7號的家中行醫。
中醫是國粹,有著數千年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鴉片戰爭前,中國醫界一直是中醫一枝獨秀。列強入侵后,西學東漸,在日益激化的中西醫論爭中,醫界有相當一部分人對中醫持輕視甚至反對態度,認為中醫已落后于時代,主張用西醫取代中醫。當然,對中醫歧視、摧殘最酷的莫過于國民黨政府,中醫幾乎廢棄在他們手里。
1929年2月23日至26日,南京政府衛生部在汪精衛的授意下召開了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會議,通過了余云岫等人提出的“廢止舊醫(中醫)以掃除醫藥衛生之障礙案”。1929年2月26日,上?!缎侣剤蟆肥紫扰?ldquo;廢止中醫案”。消息傳出,全國為之震動,中醫界在全國掀起聲勢浩大的反廢止風潮。3月17日,全國17個省市、242個團體、281名代表云集上海,召開全國醫藥團體代表大會,“提倡中醫以防文化侵略”,高呼“反對廢除中醫”、“中國醫藥萬歲”口號。大會成立了“全國醫藥團體總聯合會”,組織請愿團向南京政府請愿,要求立即取消“廢止中醫案”。國民政府沒料到會造成如此軒然大波,當時正值召開國民黨第三次代表大會,國民政府衛生部部長薛篤弼等人接見了請愿代表。南京國民政府不得不聽從民愿,取消“廢止中醫案”。為了紀念抗爭的勝利,3月17日被定為“中國國醫節”。
作為民國名醫,孫岱松見證了“廢止中醫案”事件,并參與組織了“中醫師公會”,促進了徐州中醫的發展?!缎熘菔兄尽酚涊d:“民國18年(1929年),國民政府中央衛生委員會作出《廢止中醫以掃除醫學衛生障礙案》的決議,徐州市中醫界公推周惟僧等人去上海參加赴南京請愿團請愿。通過斗爭,徐州中醫得以繼承和發展。行醫由坐堂、掛牌行醫等方式發展到創立診所,還有的創立‘國醫講習所’,傳授中醫理論。徐州解放前夕,全市有中醫120余人,并成立了徐州市中醫師公會,制定《徐州市中醫師公會章程》。當時頗有聲望的中醫有:劉仰文、高行素、周惟僧、方象平、胡方灃、張香谷、徐蔚亭、孫岱松、胡蓮舫、宋雨軒、潘明達、李海樓、李蘭卿、蘇慶五等。”
60年代初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徐州市志》記載:50年代以后,成立了中醫??茖W校,開設了南京中醫學院徐州中醫大專班,培訓中醫大專生328人,市和各縣辦的中醫進修班先后畢業231人,中醫學徒班310人;1982年共有中醫410名,比1949年建國初期登記的54人,增長6.69倍。
孫岱松在檔案里提到:“解放前有房屋十間(文亭街中興巷7號)出當六間,自住三間,走道一間。解放后,在1959年志愿主動地把房屋交給國家管理。1952年加入第六中醫聯合診所,1956年11月14日加入徐州市立二院(徐醫附院),在配伍禁忌上,可處理一般的病。”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謙虛大概是專業技術人員的共性,所以作為當時的名醫,孫岱松也只能說“可處理一般的病”,實際上作為孫氏內科流派的第二代傳人,對腸胃等消化系統疑難雜癥的治療和調理技術是屈指可數的。
《徐州市志》記載,民國19年(1930年),從事國藥業的店堂已有60多家,大小藥鋪分布市井。1938年,日本軍隊侵占徐州,廣濟堂、五洲大藥房等均被焚燒、搶劫一空,中西藥業、藥店全部關閉,人員四散逃難。1939年后,中西藥業逐漸恢復營業。
據《徐州市志》描述,解放前徐州人民長期遭受兵、水、旱、蝗、病之災,加之衛生知識貧乏,衛生狀況甚差,徐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1920年、1922年、1932年和1946年霍亂流行,“城鄉死亡枕籍”,“大廟地區前壩子楊莊村50戶人家在霍亂兩次流行時,幾乎家家有病人,戶戶貼白紙,流傳著‘早死有人埋,晚死無人抬’的悲哀話語,有些年份莊稼熟了無人收割,民不聊生,家破人亡。1946年河南等地大批難民來徐,疾病蔓延。”1939年徐州日偽警察局工作紀要說徐州全市是“缺乏衛生之病態城市”:“市面一切衛生,無從尋覓,垃圾山積,污物坵堆,蚊蠅繁伙,疫痢環生,膛目以視,慘然為涕。”
民國時期徐州的居民沒有用上自來水,人們飲用土坑井、石(磚)壁水井及壓把井等井水,水質較差,井水中的大腸桿菌等禍害百姓,每到夏季腸道疾病大量發生,受害者多是勞動群眾。在此時代背景下,孫岱松等民國醫生只能以“醫者仁心”為群眾治病,確實是無暇顧及“保長”所負擔之事。
受地理、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上世紀40至50年代是徐州中醫藥發展的鼎盛時期,到1948年,徐州經營中西藥的私營藥店發展到150多家。1954年,政府對私營藥業進行調整、并店、轉向工作,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1966年底,全市零售門市部轉為全民所有制醫藥商店,結束對私改造。1958年,徐醫附院中醫科成立后,孫岱松加入進來。1962年,78歲的“中醫師”孫岱松被評為徐醫附院“先進工作者”,他帶教的學生們給他的評價是:“不私自開藥方,在服務態度方面表現很好。”
師從“國醫大師”朱良春
“中醫不僅是謀生手段,更是仁術”
孫鳳霞教授告訴,她從小就跟著爺爺孫岱松學寫字、抄方子,“1956年我們家的變化最大,爺爺進入徐醫附院工作,原來在老家泰安行醫的父親孫幼松這一年也來到徐州,先是在大馬路286號掛牌開診,后來又到了云龍區醫院、民政局醫院。”現在年齡超過70歲的老一代徐州人都還記得孫幼松的名號,作為孫氏內科的第三代傳人,他當時也是徐州名醫。“父親繼承了家學,我記得父親用川烏、草烏等和高度糧食酒一起泡的藥酒,能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我前些年還學著父親泡藥酒,川烏、草烏等泡半個月,一天一小盅,治好了我腿上的滑膜炎積液。”孫鳳霞特別提醒:“藥酒是有毒性的,不能擅自配用,一定要遵醫囑。”
1956年,徐州市中醫院成立,孫鳳霞教授高中畢業后進入中醫院工作,“半工半讀,在中醫學習班學習5年,出來以后是大專。”解放后,為了迅速提高現有中醫業務技術水平,適應社會主義保健事業發展的需要,江蘇省在揚州、鎮江、徐州專區開設了中醫進修班,系統學習中醫理論和技術。
作為孫氏內科的第四代傳人,家學的耳濡目染和祖輩的耳提面命,讓孫鳳霞比一般中醫師有先天優勢,再加上自己的努力鉆研,孫鳳霞很快成長起來。1979年,她迎來了事業發展中的一次重要機遇,“那年江蘇省在南通中醫院舉辦第一期中醫進修班,經過考試后,我進入進修班學習,導師有朱良春、陳繼明、姚宇晨等專家。從1979年到1980年,我跟著朱良春老師,天天上午不是上課,就是去門診。當年上課的課本、筆記本和朱良春老師給我批改的作業,我現在還保留著。”孫鳳霞教授說,“國醫大師”朱良春不但教會了她怎樣更好地用中醫為群眾服務,更讓她深刻地理解了醫生“仁心”的重要,“老師說中醫不僅是一種謀生手段,更是一種仁術。”
“老師說‘經典是基礎,師傳是關鍵,實踐是根本’”
朱良春,1917年8月出生,南通市中醫院主任醫師、教授,1939年1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是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2009年榮獲首屆“國醫大師”稱號,2015年12月14日,因突發肺栓醫治無效去世,享年98歲。
孫鳳霞教授說,“國醫大師”朱良春醫術高超,“進修那會,朱老師要求我們對待《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等經典著作,要‘熟讀成誦’,‘脈書不厭百回讀,熟讀靜思子自知’,他說學問是世界上最老老實實、最實實在在的東西,來不得半點虛假。對疑難病的診治訣竅他更是傾囊相授。”
朱良春是我國最早撰文提出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醫生,對中醫的發展,他一語中的:“經典是基礎,師傳是關鍵,實踐是根本”。“他說‘證’和‘病’不可分割,但要靈活運用,一人一方。世上只有‘不知’之癥,沒有‘不治’之癥。大部分病癥還是可辨可治的,關鍵是找到病‘證’的本質。如果說不能治,那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找到有療的‘未知方藥’,但總會找到的。”孫鳳霞教授說。
朱良春的老師民國名醫章次公曾送給朱良春一方印章“神仙手眼,菩薩心腸”,這成了朱良春一生的真實寫照。朱良春善治疑難病在中醫界是公認的。日本西尾市寺部正雄會長的夫人患有乳腺癌,她瞞著日本醫生天天喝朱良春開的湯藥,1個月后手術時,原來的癌腫只剩了一小塊,癌細胞萎縮死亡,驚呆了日本醫生。上海14歲男孩2004年4月被診斷為髓母細胞瘤,術后兩月復發,朱良春用扶正祛邪、軟堅消瘤法,予多種蟲類藥、補益精血藥合用,精心調治,2006年、2007年復查多次,均未發現異常。
朱良春不僅醫術高明,其仁心也讓人感動。朱良春解放前在南通行醫時,給窮人開方后,蓋上免費給藥印章,到指定的瑞成藥店抓藥,朱良春每年端午、中秋、年終同藥店老板結帳。朱良春92歲高齡時仍出診,不將病人看完了不吃飯。因為有的病人擔心吃完飯,他就不回來了,所以朱良春一定要堅持看完病再吃飯。
“中醫養生的踐行者,一碗‘養生粥’老師喝了70年”
“老師90歲高齡的時候還四處看病講學,讓中醫薪火相傳。他逝世之前有一次在連云港講學,特地打電話讓我過去,最后一次聆聽了老師的教誨。他送給我的著作《蟲類藥的應用》、《章次公醫案》、《醫學微言》、《朱良春用藥經驗集》等,我現在也經常研習。”孫鳳霞教授說,多年來,朱良春從不以名醫、大家自居,對同事、下屬、學生、徒弟、平民百姓一視同仁,對求教者有信必復,有問必答。2007年10月,朱良春去鄭州講學,山東武城縣一個胰腺癌患者水米難進,病情危急,其親屬趕到鄭州懇請朱良春親自去一趟。從鄭州到武城,要坐5個小時的汽車,這對91歲的老人意味著許多未知的風險。但朱良春還是退掉機票,和隨行人員趕赴武城。
大道源自平常心。孫鳳霞教授說,朱良春不但是中醫的傳道者,更是“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中醫養生保健的實踐者,對今天人們的健康保健生活很有啟發意義。
上世紀30年代末,朱良春隨老師章次公在上海行醫,當時霍亂橫行,師徒日夜操勞,漸覺體力不支,人也逐漸消瘦。“朱老師的母親知道后,把綠豆、薏仁、扁豆、蓮子、大棗清洗干凈,用黃芪浸泡過的水大火煮開,換小火煮40分鐘,再放入枸杞煮10分鐘,煮出來的粥不僅味美,而且能抗疲勞、強體力,朱老師吃了幾個月后,精神開始好轉,不再感覺疲勞。從此,老師就養成了每天喝一碗養生粥的習慣,而且一喝就是70年。”孫鳳霞教授解釋說,中醫認為心主血脈,心的功能正常,則氣血運行正常、精力充沛,有清熱解毒功效的綠豆是入心經的、帶點苦味的蓮子也能清心養心;肝藏血,肝經氣血充足則體力強健,枸杞是補肝佳品;脾主運化,承擔消化吸收功能,紅棗、薏仁、扁豆都是健脾的,并有防病抗癌的作用;肺主氣,肺氣足了才會生機旺盛,薏仁補肺清熱化痰的功效非常好;腎藏精,蓮子、薏仁、枸杞都對腎有補益作用。“這幾樣東西合在一起能滋補、調和五臟,使正氣充足、精力、體力旺盛,再加上補元氣的黃芪,食療效果非常好,而且這個粥方非常便宜,普通老百姓都能夠消費。”
“金錢買不到健康,養生沒有捷徑可走,沒有人能通過一個大秘方一勞永逸地獲得健康。維護健康沒有秘訣,就是精神愉快、適量運動、勤于動腦、作息規律、飲食平衡5條,這5條說來都是老生常談,但真正能持之以恒堅持的人很少。”孫鳳霞教授說,“古人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現代人經常熬夜,但無論如何,要爭取在夜里11點前睡覺。每天晚上11點到凌晨1點是陰陽交接的時候,這時候陰氣最盛,陽氣最弱,是最好的睡眠時間,如果連續熬夜,就會損耗人體陽氣,即使你第二天睡到10點也不能補回來。在飲食方面,朱老師倡導‘節食可去病’,飲食一定要合理搭配并有所節制,這也是健康之道。”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