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東方醫院/心理頻道:“我最近身體有點問題,我覺得我好英俊”,周星馳在《長江七號》中的一番自夸讓人忍俊不禁,但別以為這樣的橋段只會出現電影里。近日,四川的一名男子向媒體求助,稱自己長得太帥,有一次在公交上聽到別人說自己是花瓶,所有人都妒忌他,孤立他,使他無法進行正常的社交生活……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帥到沒朋友”?事實究竟如何?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老年科主任兼綜合病區主任龔廣厚介紹說表示,其實這是自卑的表現,男子患有社交恐懼癥,所有類似“別人妒忌他”的感覺,都是他內心的幻覺。
什么是社交恐懼癥?
社交恐懼癥,主要是在社交場合下幾乎不可控制地誘發即刻的焦慮發作,并且對社交性場景持久、明顯地害怕和回避。
普通人遇到陌生人、異性時,可能會出現臉紅、心慌的表現,這是社交恐懼的初級表現,同時也是正常現象。但如果與身邊的家人、熟人交往都感覺恐懼時,則要警惕是社交恐懼的中度或重度表現了。
社交恐懼癥患者經常會出現難以抑制的心慌、臉紅、手心冒汗,說話時眼睛不敢直視對方,甚至結巴起來— 面對社交恐懼的侵擾,一些人不知所措。他們過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不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出現問題后以回避為應對方式,甚至因害怕而把自己封閉起來,拒絕與人交往。
有家族史、幼年創傷、管教嚴厲、過分內向、害羞的兒童青少年,易成為患社交恐懼的高危群體。特殊的生活事件常常成為誘發社交恐懼的“扳機”。
如何克服社交恐懼癥?
一、藥物療法。減輕緊張、焦慮或驚恐發作,可選用苯二氮卓類藥物或/和抗抑郁劑,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三環類抗抑郁劑等。
二、心理療法。
1、行為治療。包括系統脫敏療法、暴露療法等,為治療特定恐怖癥最重要的方法。其原則包括:一是消除恐懼對象與焦慮恐懼反應之間的條件性聯系,二是對抗回避反應。例如,主動有意識地糾正心理障礙。多為自己創造一些在公共場合說出自己想法、發表個人意見的機會,多增加與人交往的機會。有意識地調整自己,從容面對大家,用眼神、表情和身邊的人進行交流,直到慢慢地消除掉恐懼感。
2、認知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在調整患者行為的同時,強調對患者不合理認知的調整,效果更好。正確評價自己。調整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差距,認識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正視自己的能力。不過分追求完美,不因一兩次失敗就否定自己。
3、社交技能訓練。與人交往前強迫自己做數次深長而有節奏的呼吸,這可以使緊張心情得以緩解,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礎。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