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精神頻道:施恨者永遠比被恨者痛苦。這句話用來理解偏執型人格非常確切。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精神專家楊永杰介紹說,偏執型的人可以肆無忌憚地仇恨別人,甚至是跟自己沒有關系的人,因為他們內在的痛苦太巨大了。創傷形成越早,痛苦就越大,偏執型人格障礙的創傷就形成在生命早期。
偏執人格源于媽媽對嬰兒的還擊
1至6個月的嬰兒會使用“偏執分裂”的防御機制保護自己,簡單地說,就是把媽媽分裂成兩個人:媽媽溫柔呵護、及時哺乳的時候,那是一個“天使媽媽”;當媽媽冷漠甚至攻擊自己時,那是“魔鬼媽媽”。嬰兒每次只能感受到一種媽媽,兩者不能同時存在,此謂偏執。
當嬰兒認為媽媽是魔鬼的時候,會拼盡全力攻擊媽媽,想把媽媽撕碎。如果這時媽媽給予溫柔的懷抱,嬰兒發現充滿攻擊性的自己也會得到愛,巨大焦慮就得到化解,內心就會變得寬容友善。這種愛幫助嬰兒度過偏執分裂期,進入抑郁期。抑郁期是一種和解,嬰兒逐漸明白媽媽既不是完美的天使,也不是邪惡的魔鬼,她只是一個人,也會疼,也會受傷,從而為先前歇斯底里的攻擊行為感到內疚,有些抑郁。順利成長到抑郁期的孩子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偏執分裂的手段,具有了基本的寬容,為后面的自我意識形成打下基礎。
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精神專家楊永杰說,如果媽媽自身很脆弱和焦慮,對嬰兒的攻擊感到憤怒,冷漠甚至還擊嬰兒,這時候嬰兒的焦慮不僅沒有得到化解,反而加大,那種痛苦很難用語言形容,甚至產生殺死自己的強烈渴望。不到半歲的嬰兒即使拼盡全力來攻擊,成人也比較容易接受,但隨著孩子長大,殺傷力越來越大,父母和周圍的人會越來越難以忍受,這更加固化了孩子“沒有人會愛我,別人都是邪惡的”的信念。
攻擊行為的背后,是對愛的強烈渴望,渴望出現一個能夠寬容所有攻擊、無條件地愛自己的人,把自己從無盡的痛苦中拯救出來。可悲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這樣一個“上帝”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成年人的殺傷力何止嬰兒的千百倍,當一個成年人全身心地攻擊其實想伸出友善之手的人時,很少有人可以真的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