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天使風采:2月25日,2024年江蘇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表彰儀式在南京舉行。作為徐州的科技精英代表,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教授喬建林獲此殊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為血小板和血栓領域的權威專家,喬建林于一言一行中踐行著立德樹人的執著堅守和對科研事業的無限熱忱,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
深耕十余年,填補領域空白
1985年,喬建林出生于一個普通家庭。2003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云南大學生物技術專業,4年后被保送至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移植免疫專業,進行碩博連讀。2013年,喬建林回國,就職于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血液科/徐州醫科大學血液病研究所。
“當時,國內血小板和血栓相關基礎研究領域近乎空白,我來到徐州,就是要探索更多可能性。”喬建林回憶道,正是這份空白,激發了他內心深處的斗志。
隨后的12年里,他帶領團隊潛心鉆研,逐步填補了該領域的多項空白。“我們在這個領域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非常不容易。”喬建林感慨道。
成功的背后是無數個日夜的辛勤付出。在喬建林看來,基礎研究需要秉持客觀理性與求真務實的精神。經過不懈努力,如今的喬建林已成為在血小板和血栓研究領域的國內外權威專家。他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的身份,在血液學領域頂級期刊Blood等雜志發表SCI論文50余篇,其研究成果多次受邀參加本專業領域國際學術會議,向世界展示中國學者在血栓研究領域的智慧與成果。
3月1日,喬建林奔赴美國,參加國際巨核細胞與血小板專業會議。憑借其在學術上的影響力,他還擔任了《Platelets》和《Thrombosis Journal》雜志副主編,成為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乃至江蘇血小板和血栓研究領域的一張“名片”。
既嚴厲又搶手的導師
科研,是喬建林生命中的星辰大海,而教學,則是他心中另一片港灣。
2013年,剛剛就職于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喬建林,便同時挑起了教書育人的重任。僅僅一年,29歲的他晉升為研究員。2024年,39歲的他已經成長為二級教授,先后獲得江蘇特聘教授、江蘇特聘醫學專家、江蘇省雙創人才、江蘇省“333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等省級榮譽稱號。
在學生們眼中,喬建林是學術界的一面旗幟,也是一位既嚴厲又深受追捧的導師。
“科研容不得半點馬虎,細節決定成敗。”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的嚴厲并非不近人情,而是源于對學生的深切關懷,因為他深知,只有嚴格要求,才能幫助學生真正成長。學生們用“字斟句酌細推敲,拈精撮要費咀嚼。半畝方塘長流水,嘔心瀝血育新苗”來形容喬建林,這正是他教學日常的真實寫照。
在徐州醫科大學任教十余年里,他始終堅守在教學一線,全身心投入到每一門課的教學中。在他的悉心指導下,學生們紛紛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研究生人均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2至4篇,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的拼搏精神。
喬建林不僅注重學生學術上的成就,更注重學生的人格修養。在他的引導下,學生們不僅學會了如何學習,更學會了如何合作、如何面對挑戰。課堂上,他是嚴謹的學者;課后,他是親切的朋友。他會耐心傾聽每一位學生的想法,也會在他們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
“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想法,注重成長型思維的培養,才能讓科技人才不斷成長。”喬建林笑著說。
從0到1,讓科研長出“腳”來
“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喬建林始終踐行著這一理念,愛我所愛、行我所行,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不斷攀登科研高峰,為學術界源源不斷地注入創新力量。
科研道路充滿挑戰,但喬建林從未退縮。他始終保持著探索未知的激情,深耕血小板和血栓領域十余年,憑借敏銳的洞察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揭示了多種參與調控血小板功能和血栓形成的新型分子,為血栓性疾病的治療和新型藥物開發提供新靶點和理論依據。
然而,喬建林并沒有止步于此。為了讓科研真正造福患者,他圍繞授權的發明專利(新型檢測血小板受體水解的方法)和前期研究成果,喬建林著手設計臨床試驗,進一步探索該方法在評估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患者激素治療效果中的潛在價值,并將基礎研究成果與臨床應用前景相結合,開發更多潛在的評估疾病治療效果指標,為守護人民健康貢獻力量。
“科技創新永無止境,我會繼續沿著這條道路前行,為國家和社會貢獻更多力量。”喬建林堅信科技工作者既要有“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情壯志,也要有“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的堅定信念,不畏挫折、敢于嘗試,為國家科技發展貢獻更多的智力與創新支持。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