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天使風采:四十載醫路耕耘,他懷揣醫者理想,勇于開拓創新,開創了徐州胸心外科心臟移植技術的先河,用使命與責任為患者撐起一片生命的“晴空”,他就是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胸心外科名譽主任、主任醫師王偉林。
有人說,成功源于選擇,而動力始于夢想。1978年,從南京醫科大學畢業的王偉林,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心胸疾病的臨床、科研與教學。在他的從醫之路上,始終秉承著強烈的使命感和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經過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仁濟醫院、北京阜外醫院進修,他遠赴法國深造,在日復一日的刻苦鉆研和經驗積累中,他在胸心外科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方面達到業內先進水平。
在蘇北地區,他率先開展同種異體單肺移植治療終末期肺氣腫、冠狀動脈搭橋術、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風濕性心臟病雙瓣膜置換術、法樂氏四聯癥根治術等新技術10余項。在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斷及手術治療方面,他先后榮獲江蘇省醫學新技術引進獎等多個獎項,2003年他開展了徐州首例微創腔內隔絕術治療胸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成功邁進國內該領域的技術前沿。
心臟移植,被稱為胸心外科發展的“里程碑”,難度極高風險大。2003年4月,市一院收住院了一位49歲的終末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由于長期病魔侵襲,患者的病變心臟比正常人要大4至5倍。對于飽受死亡威脅的患者而言,唯一能挽救生命的辦法就是實施心臟移植。當時,由于受到種種條件的限制,終末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臟移植手術一直是我市臨床醫學上的空白。在與死神賽跑的賽道上,王偉林決定攻克這道難關。他翻閱了大量器官移植資料,屢次請教國內心臟移植的頂尖級專家,多次進行了動物實驗,在克服了種種困難后,他成功問鼎胸心外科的顛峰,挽救了這位終末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生命。
從檢索資料、動物實驗、尋找供體、手術準備,直至心臟移植成功,王偉林一心撲在工作上沒日沒夜地高速運轉。中耳炎發作,他一度疼得張不開嘴巴。心臟移植手術后,為了觀察和及時處理病人的病情變化,他又在患者身邊監護了七天七夜,始終堅守在挽救生命的第一線。
作為一名胸心外科醫生,“待病人猶親人”是王偉林幾十年如一日恪守的行醫準則,這也成為他贏得廣大病人信任和敬佩的基石。
當醫生,就是一場腦力、心力和體力的綜合考驗。每天,他都要面對大量危重病人,白天忙碌晚上加班是他工作的常態。每年180多臺三類手術,每次在手術臺前都要站上5、6個小時,遇到連臺手術甚至持續12小時以上。長時間的站立使他患上了頸椎增生癥,時常疼痛頭昏,但盡管如此,為了與病魔賽跑救治更多危重患者,王偉林總是堅持著,早已沒有正常下班和節假日的時間概念。
對重大手術和復雜重癥患者,只要不渡過危重期,王偉林就從不離開病人床邊。遇到重癥患者,手術后的王偉林都是吃住在病房。有一名25歲患有法樂氏四聯癥的農村姑娘,手術后發生嚴重肺水腫。本已下班的王偉林在查看完患者情況后,感到病人隨時會有危險,他留下來和值班護士、患者父親一起看護觀察了一天一夜,及時處理病人出現的突發問題,幫助這位年輕的患者轉危為安。劫后余生的姑娘和親屬感激萬分,在感謝信的開頭,他們激動地寫上了兩個遒勁的大字:“叩謝”!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會走得更遠。心胸疾病充滿著高發病率和高風險性,而救治工作更是需要高強度與高協作性,王偉林深深感到,僅僅依靠個人精益求精的業務技術和全力以赴來治療眾多的重癥病人,這遠遠不夠。
為了造福更多患者,他分出更多精力用來打造一支優秀的胸心外科醫療團隊。“創新、攀登、發展”構成了這支高素質團隊的主旋律。在科室建設上,王偉林注重培育團隊“團結協作、廉潔行醫、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職業精神,積極建立學習型科室建設,不斷提升科室的臨床與科研水平,大力推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健全質量控制體系,努力提升醫療護理的人性化服務。
在長期的言傳身教和不懈努力下,王偉林逐漸成為業內著名的胸心外科專家,他帶領的胸心外科在技術和服務上均取得長足進步,成為淮海經濟區享有盛名的臨床重點???,科室的各項醫療護理質量指標、效率指標在醫院居于前列。
不凡醫者仁心路,用愛播下生命樹。
救死扶傷敬生命,無影燈下除病魔。
在從醫這條路上,他上下求索,耕耘健康之路,一步一個腳印,不斷邁向更高點。四十年來,他開展各類心臟手術2000余例、肺部手術3000余例、食道手術2000余例,為徐淮地區胸心外科專業的發展和心胸疾病的救治作出突出貢獻,在業內享有頗高聲譽。
在我市衛生計生系統舉辦的改革開放40周年慶祝大會頒獎儀式上,王偉林動情地說:“從醫四十年來我最大的欣慰就是,病人的滿意是我最大的幸福。我們一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奮斗在醫療臨床第一線,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