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健康焦點:10月10日,國家醫療保障局印發了《關于將17種藥品納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乙類范圍的通知》。經過3個多月的談判,17種抗癌藥納入醫保報銷目錄,大部分進口藥品談判后的支付標準低于周邊國家或地區市場價格,將極大減輕我國腫瘤患者的用藥負擔。
本次納入藥品目錄的17個藥品中包括12個實體腫瘤藥和5個血液腫瘤藥,均為臨床必需、療效確切、參保人員需求迫切的腫瘤治療藥品,涉及非小細胞肺癌、腎癌、結直腸癌、黑色素瘤、淋巴瘤等多個癌種。17個談判藥品與平均零售價相比,平均降幅達56.7%,大部分進口藥品談判后的支付標準低于周邊國家或地區市場價格,平均低36%。
2018年6月,國家醫療保障局剛剛組建成立后,按照國務院抗癌藥降稅降價工作部署,立即啟動了目錄外抗癌藥醫保準入專項談判。談判專家組專家是由國家醫保局專家庫抽取,來自山東、云南、北京、江蘇等地,大多曾參加過省級醫保談判。
此次談判抗癌藥,均為治療血液腫瘤和實體腫瘤所必需的臨床價值高、創新性高、病人獲益高的藥品。17種談判抗癌藥品中有10種藥品均為2017年之后上市的品種。這些藥大部分都還處于獨家專利保護期限內,談判難度非常大。
以治療結直腸癌的西妥昔單抗注射液為例,2017年這個藥品平均價格為4200元左右,此次談判后降至1295元。默克中國腫瘤事業部高級總監袁澤之表示,他們已經給了全球最低的一個價格,“通過這次醫保談判,我們能夠通過‘以價換量’,讓老百姓得到應用,這對中國的老百姓是個好事情。”
對于制藥企業而言是“以價換量”的考慮,而對于國家醫保局的談判專家而言則采取“以量換價”策略。國家醫療保障局局長胡靜林認為醫保制度的整合,使得醫保有了更大的戰略購買力,會讓談判有更強的話語權,能夠更好的實現以量換價的目的,“這些抗癌藥納入醫保以后,會使大量原本負擔不起的患者可以用得上新藥,改善他們的治療效果。”
制藥企業看中中國市場,采用“以價換量”的策略,以降價換取銷量。而國家醫保談判專家采用“以量換價”的策略,最大限度將價格降下來,此次談判成功的17種藥品,最終的價格全部比周邊國家或地區要低。這樣的結果,談判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此外,《通知》明確了執行時間,要求各省(區、市)藥品集中采購機構要在2018年10月底前將談判藥品按支付標準在省級藥品集中采購平臺上公開掛網。醫保經辦部門要及時更新信息系統,確保11月底前開始執行。
另外,各省(區、市)醫療保險主管部門不得將談判藥品調出目錄,也不得調整限定支付范圍。目前未實現城鄉居民醫保整合的統籌地區,也要按規定及時將這些藥品納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支付范圍。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購買到降價后的抗癌藥,切實體會到醫保改革的紅利。
綜合整理自國家醫療保障局《關于將17種藥品納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乙類范圍的通知》、央視新聞等。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