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健康焦點:全國八成三級醫院已開展多種形式醫聯體建設,縣域內就診率達82.5%;2017年上半年全國醫療機構下轉患者239.6萬例次,高于2016年全年水平。
9月1日,全國醫療聯合體建設現場推進會在深圳召開。
此次會議由國務院醫改辦、國家衛生計生委主辦。據會議介紹,截至2017年6月底,全國已經有1764家三級醫院開展了多種形式的醫聯體建設工作,占全國三級醫院的80%。江蘇、重慶、四川、陜西等8個省份超過90%的三級醫院參與組建了醫聯體。
醫聯體的作用成效逐步顯現,基層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2017年上半年,全國縣域內就診率達82.5%,較2016年末增長2.1個百分點;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規范化診療和管理率持續上升。
雙向轉診格局進一步形成,下轉患者明顯增加。2017年上半年,全國醫療機構下轉患者239.6萬例次,高于2016年全年水平;三級、二級公立醫院轉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住院病人占比由2016年的0.6%、0.5%增長至0.9%、0.7%。
此外,優質資源進一步聯動,醫聯體內牽頭醫院持續向基層派出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基層醫務人員赴上級醫院進修學習的人數也明顯增加。居民獲得感進一步增強,80%以上的居民15分鐘內能夠到達最近的醫療點,部分地區居民2周患病首選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比例超過60%,實現了群眾就近就醫。
探訪 醫療資源上下“聯”動
我國多地正大力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各地醫聯體是怎么聯的?有何特點?記者在1日深圳舉行的全國醫療聯合體建設現場推進會上進行了探訪。
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在會上介紹,當前,我國醫聯體建設在多地鋪開,主要有以下四種方式:
一是組建城市醫療集團,探索資源共享、分工協作的管理模式。比如,深圳市組建11家基層醫療集團,從強化社康中心建設、做優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多環節入手,促進醫療衛生資源上下貫通,讓居民分流到基層診療; 江蘇鎮江市組建康復醫療集團,以業務、技術、管理、資產為紐帶,建立九大醫療資源中心,構建緊密型醫聯體。
二是縣域醫共體實行縣鄉村一體化管理,構建三級聯動的縣域醫療服務體系。例如,山西省在18個縣啟動以縣鄉一體化為核心的醫共體建設,實現醫共體內行政、人員、資金、業務、績效、藥械“六統一”;安徽省天長市、福建省尤溪縣由醫共體牽頭醫院統一人財物資源管理和業務管理。
三是組建專科聯盟補齊薄弱學科短板,發揮輻射帶動作用。譬如,天津市胸科醫院與126家二、三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簽訂醫聯體合作協議,組建胸痛專科聯盟,建成覆蓋全市50%區域的心臟疾病救治網絡。
四是擴大遠程醫療協作網覆蓋范圍,促進基層能力提升。如浙江舟山市整合市、縣(區)、鄉鎮、社區(村)四級醫療資源,打造覆蓋舟山群島的遠程醫療協作網,使居民就近享受大醫院的優質醫療服務。
打造“家門口的醫院”
家住深圳市羅湖區東門街道82歲的陳伯,身患高血壓、糖尿病、腦梗等多種疾病,以前他得靠家人背著上下樓去大醫院看病。如今,他已與附近的東門社康中心簽約家庭醫生服務,不用再跑那么遠了。
記者1日在羅湖區東門社康中心看到,大廳內干凈整潔,來看病的人不少。這家原本只是一個門診部的社康中心,現以全科診療為主、專科診療為輔,還增加了醫養融合、家庭醫生、家庭病床服務。
在深圳,目前已有588家社康中心,2651名家庭醫生為近300萬社區居民提供服務。“小病在社區首診、大病進醫院治療、康復回社區解決”已成為老百姓新的就醫習慣。
中山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醫聯體突破了城鄉、區域等限制,真正做到了分級診療,為老百姓打造了家門口的醫院、身邊的醫院。醫聯體就是要推動醫療衛生服務從“以醫院為重點”向“以基層為重點”轉變,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
建議:避免“跑馬圈地”“嫌貧愛富”
專家介紹,我國醫聯體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一些地方醫聯體建設存在一些不良傾向:“重形式輕實質”“重數量輕質量”,有一些地方醫聯體處于“聯而不通”的狀態,沒有實質性的效益。偏離方向。一些地方甚至出現大醫院“虹吸效應”,虹吸基層的醫務人員和患者,使得“頭更重,腳更輕”。
中山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教授:發揮醫聯體的作用,實現醫療資源的有效配置,重心在于“強基層”,促進對公眾立體化、全周期的健康管理。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黃葭燕:在醫聯體建設的過程中,如何調動各方的積極性,讓參與建設醫聯體的大醫院更具有動力,把醫生引下去、把醫療資源沉下去,整合資源,讓病人分流。醫聯體建設的目的是促進分級診療,而不應該單把盈利作為紐帶。
醫聯體建設還需要制度設計和配套措施。專家認為,由于部分地區醫聯體未建立部門協同推進、機構分工協作、醫療資源共享、利益風險共擔等機制,缺少保障長效運行的制度設計。配套支持政策還不完善,部分地區在醫保支付方式、人事薪酬激勵、藥品配備使用、服務價格調整等方面的改革力度還不強。
別讓患者追著服務跑
專家認為,扎實推進醫聯體建設,重點要形成“四個共同體”,促使醫療資源真正下沉:一是形成“服務共同體”,完善暢通的雙向轉診機制;二是形成“責任共同體”,完善權責一致的引導機制;三是形成“利益共同體”,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四是建立“管理共同體”,完善區域醫療資源整合與共享機制。
未來,醫聯體將是“服務共同體”,以群眾的健康需求為中心,實現就診轉診的無縫銜接,形成醫院與基層結合、醫療與醫保結合、醫療與預防結合的醫療衛生服務新模式。明確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功能定位和診療范圍,開通雙向轉診的綠色通道,實現醫聯體內的同質化服務。比如,深圳羅湖醫院集團通過集中建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等,醫聯體內醫療機構互認檢查檢驗結果,實現“基層檢查、醫院診斷”的服務模式,共享資源、提升效率。
未來,醫聯體還將是“利益共同體”,這樣才使優質醫療資源自動下沉到基層,效果顯現。比如,通過醫保的經濟杠桿作用,以醫聯體為單位實行按人頭醫保總額打包付費,建立“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的預付機制和結余資金合理分配機制。實踐證明,這樣的“利益共同體”,是推動醫聯體內各個醫療機構密切合作的有效措施。
“怎樣讓服務圍繞患者轉,而不是讓患者追著服務跑?”國家衛計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醫聯體建設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是推進分級診療制度的兩個‘翅膀’。將優質醫療資源沉入基層,提升服務整體效能,實現醫療衛生體系持續發展,就必須牢牢抓住醫聯體建設的契機,打通阻礙機構協作、資源整合的各種壁壘。”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