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中美之間存在著讓人尷尬的差距:中美患者整體住院時間分別為20天和7天,這意味著,美國每張病床服務了3位患者,我們只能服務1位。顯然,用于手術及術后觀察的時間兩國并沒有太大差距,但我們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入院檢查和術后康復上了,美國則利用基層醫院承擔更多的康復功能和術前檢查等,這套成熟的雙向轉診體系能極大地提高床位周轉率,增加醫院收治患者的容量。
確實,20天的住院時間,不僅占用了大量優質醫療資源,影響了醫療服務體系的整體效益,也推高了看病費用,加重了患者負擔。由于病床緊張住院難,可能導致患者延誤病情或錯過最佳治療時期。
看來要想縮短住院時間,讓床位及時空出來,讓更多患者有機會接受治療,就必須找到出現這種差距的癥結點何在,對癥下藥。筆者認為,中美住院日長短的差距由兩個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是有效的分級診療制度尚未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不足,上下轉診渠道存在著“腸梗阻”現象,尤其是檢查結果互認推進緩慢,導致患者術前通常需要到手術醫院進行全套檢查,術后也難有適宜的下轉機構進行后期康復,客觀上延長了在大醫院的住院時間。對比之下,美國擁有較完善的分級診療體系,其患者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能完成術前檢查,檢查結果與上級醫療機構互認。患者術前一天或手術當天入院,術后康復及時轉入社區康復或醫聯體下屬機構,因而能迅速騰出床位。
其次是目前我國現行的醫保支付方式對縮短住院時間的激勵導向明顯不足,致使大醫院沒有動力自覺縮短住院日。個別醫院為了追求病床使用率,故意選擇壓床。目前,很多國家醫保都采取預付費方式,主要包括總額預付、按人頭付費、按病種付費等方式,這種支付方式將藥品、耗材、檢查等作為醫療成本,醫院和醫務人員會自覺地控制和調整,主動減少不必要的支出,主動減少壓床現象,下轉患者也有了動力。
縮短大醫院平均住院日是個艱巨課題,我們要把縮短住院日作為衡量醫院醫療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來看待,需要醫院、醫生、醫保部門等各方共同努力,需要政策強有力的激勵和引導。
徐州健康信息: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