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健康焦點:日前,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關于同步推進公立中醫醫院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公立中醫醫院綜合改革納入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總體部署統籌安排,全面推開縣級公立中醫醫院綜合改革,加快推進城市公立中醫醫院綜合改革試點。要充分考慮中醫醫院和中醫藥服務特點,實行差別化的中醫藥改革政策措施,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更好服務百姓健康。
突出特色:姓“中”是硬道理
《實施意見》明確,改革的總體要求為堅持公立中醫醫院公益性的基本定位和以中醫為主的辦院方向。落實政府對公立中醫醫院的領導責任、保障責任、管理責任、監督責任,建立起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的公立中醫醫院運行機制。堅持中醫特色,充分考慮中醫醫院和中醫藥服務特點,實行差別化的中醫藥改革政策措施;堅持探索創新,鼓勵地方突破制約中醫藥特色優勢發揮的政策障礙,建立符合中醫藥發展規律和學術特點的體制機制。
■解讀:
劉清泉(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中醫特色發揮”是《實施意見》最頻繁出現的內容,這說明對于中醫醫院來說,強化姓“中”屬性,應放到首要位置。必須研究如何讓中醫藥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在保障患者醫療安全的同時要探索中醫醫院中醫特色指標,比如中藥飲片處方在門診、住院病房、急診危重病等方面的使用,開展中藥飲片處方點評等。《實施意見》的推出,及時明確了中醫醫院發展路徑,對中醫醫院的辦院方向將起到極大的引導、推動作用。
強化資源:公立有保障、私立掃障礙
《實施意見》提出,要優化中醫醫療資源配置。原則上,每個地市級區域至少設置1家市辦中醫醫院,每個縣級區域設置1家縣辦中醫醫院。按照每千常住人口0.55張配置公立中醫醫院床位。
同時,大力推進社會辦中醫。鼓勵社會力量優先舉辦婦科、兒科、骨傷、肛腸等非營利性中醫專科醫院,發展中醫特色的康復醫院、護理院,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的中醫藥服務需求。鼓勵舉辦只提供傳統中醫藥服務的中醫門診部和中醫診所,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和區域衛生發展規劃對這兩類機構不作布局限制,取消具體數量和地點限制。鼓勵探索公立中醫醫院與社會辦中醫醫療機構加強業務合作的有效形式和具體途徑。
■解讀:
劉清泉:由于人才短缺、中醫藥服務范圍逐步縮小、政府補償不到位等問題,許多縣級中醫醫院的發展舉步維艱。《實施意見》的推行、落地,有賴于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對中醫醫院增加投入,加強人才培養力度,改善醫院生存環境,真正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
陳珞珈(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所長):2012年年底,我國有中醫醫院3409家,其中公立中醫醫院2628家,民營中醫院781家。中醫辦民營醫院既有優勢又有特色,具有投資少、起步快、專科多、技術適宜等優勢,但其醫療資源與市場份額長期處于從屬地位。《實施意見》提出大力發展社會辦中醫,并明確指出相應的探索空間,給出突破性政策,既及時又意義重大。未來還應在此基礎上出臺更多突破政策,鼓勵民營中醫醫療機構為社會提供差異化服務。(下轉第3版)(上接第1版)
鼓勵發展:一攬子新提法、新突破
《實施意見》提出,針對一些不同于西醫、西醫院的中醫醫院、中醫藥服務特點,要實行差別化改革政策措施。相關內容包括:鼓勵和規范中藥飲片使用,切實落實取消藥品加成(不含中藥飲片)、控制藥占比(不含中藥飲片)等政策;結合取消藥品加成、財政補償和醫保支付水平的具體情況,合理提高中醫醫療服務價格,充分體現中醫和中醫藥人員技術勞務價值;探索開展針灸、治療性推拿等中醫非藥物療法財政補貼試點工作;逐步擴大納入醫保支付的醫療機構中藥制劑、針灸、治療性推拿等中醫非藥物診療技術范圍;落實公立中醫醫院用人自主權,對醫院緊缺、高層次人才,可按規定由醫院采取考察的方式予以招聘等。
■解讀:
劉清泉:公立中醫醫院運行機制的研究是當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關鍵。《實施意見》提出的一系列新措施、新政策,本質上著眼于改變和優化公立中醫醫院收入結構,鼓勵和規范中醫藥特色發揮,加快理順中醫醫療服務價格。下一步的落地,有賴于各級政府切實承擔起辦醫責任、各級管理部門協調出臺促進政策、各醫院大膽創新實踐。
陳珞珈:中醫醫療服務價格多年來成本倒置、技價背離,已限制、阻滯全國中醫醫院的可持續發展,迫使中醫醫院放棄中醫特色轉而采用西醫療法。而《實施意見》提出的解決之道,需要中央和地方發改、物價等多部門共同出力。相關診療項目價格要經過科學測算、有理有據,讓相關部門更容易接受。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