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健康焦點:8月11日,江蘇省第二中醫院與南京建鄴區政府簽定成立“醫療聯合體”協議,興隆、南湖、濱湖等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該院之間將可以自由“雙向”轉診,該院通過技術幫扶、人才培養、巡回醫療等對各社區醫院提供技術支持和業務指導。
“三級大醫院與社區醫院之間成立醫聯體,建立分工協作、分級診療機制,引導患者分層次就醫,受益最大的是病人。”省第二中醫院院長孫志廣說,有些社區醫院就診患者可便捷到該院接受進一步檢查,該院與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享的信息化平臺也在建設中,省第二中醫院的檢驗檢查結果,社區醫生將來在平臺上直接可以看到;病人在社區醫院拍的X光片心電圖、專家會診結果均可通過網絡傳輸,減少患者往返奔波反復排隊的勞累和花費。
大醫院與社區醫院牽手成立醫聯體,近年來可謂成為潮流。早在2009年底,南京中大醫院就與玄武區衛生局合作,派出科主任擔任該區1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副主任,開展坐診培訓、提供技術支持和業務指導;社區醫院遇到疑難病例,可轉診至中大醫院,這是南京最早的“醫聯體”雛形。
原衛生部于2013年首次正式提出“醫療聯合體”概念——將同一區域內的醫療資源整合,由一所三級醫院聯合若干所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成,在提高醫療服務整體效率、質量和水平的同時,盡可能降低患者醫藥負擔。當年年度衛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鼓勵創辦,醫聯體隨后在全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目前,南京“府院”之間牽手成立的醫聯體有:江蘇省中醫院與秦淮區、江蘇省人民醫院與棲霞區、南京軍區總醫院與浦口區、鼓樓醫院與六合區簽定全面合作協議等。南京市除雨花臺區外,9個區的基層醫院都先后與大醫院結成醫聯體。三甲大醫院“私下”與社區醫院結盟的就更多了,比如今年4月,江蘇省中醫院一下子與省內外17家醫院“結盟”,加上去年“加盟”的中小醫院,總數已達29家。南京中大醫院、南京市第一醫院等甚至把“觸角”伸到了外省市。
在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許民生看來,過去大醫院每年對小醫院也有幫扶任務,但多是政府指令性的“對口支援”,雙方并未形成共同的利害關系。而醫聯體是在雙方自愿的基礎上展開互利共贏的合作,大小醫院的積極性都比較高,合作相對也更加坦誠、深入、務實。
根據江蘇省衛生計生委最新統計,目前全省共有各種性質的醫療聯合體126家,其中醫療集團45家、醫聯體81家。醫聯體中緊密型46家、松散型35家,前者實現統一調配資源(包括固定資產、人力資本等)、統一人事、分配、財務、后勤、考核評價等管理制度 、統一信息平臺,后者多數為共同執行規章制度,實現分工協作。
醫聯體能否成為解決百姓看病難的一劑良藥?專家認為,在當前大環境下,醫聯體至少能大大緩解大醫院像“戰場”、小醫院“門可羅雀”的尷尬局面。大醫院與加盟成員醫院實現雙向轉診“綠色通道”,居民如在社區醫院診斷患有大病,無須掛號就能直接轉到大醫院就診,下轉也非常方便。大醫院對社區醫院實行技術幫扶、人才培養、學科建設、醫院管理全方位幫助,可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基層醫院技術水平不高、群眾家門口“看病難”的問題。江蘇省衛生計生委中醫醫政處周柏林處長說,按照醫改精神,要求建立城市醫院與社區醫院分工協作機制,明確各自的功能定位與責任義務,逐步實現社區首診、雙向轉診、分級診療目標,使病員合理分流,有效緩解群眾看病就醫難題,醫聯體基本具備這些特征。
成立醫聯體的好處顯而易見,不過也有專家持有自己的看法。江蘇省衛生法學會副會長胡曉翔提出,無論是集團化還是醫聯體、醫療協作體,有其一時存在的理由與價值,但并不是最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主方向。區域化、有序的分級分工醫療體系建設,一定是自上而下且有完善的頂層設計,也是在區域交通、就醫習慣和需求等充分調研基礎上形成的,目前的種種自發合作還需要進一步引導。
有專家指出,成立醫聯體是在目前我國醫生數量嚴重不足、優質資源過度集中大城市大醫院的特殊歷史背景下做出的積極探索,是醫改過程中的一個暫時現象,問題的最終解決還是靠加大對基層醫院的投入,讓基層醫院自身強壯筋骨,留住病人。此外,醫聯體目前多是醫療機構個體之間的“自由戀愛”,如果不加以監管,可能會有大醫院“跑馬圈地”之嫌,從而影響醫療資源的整體布局,加劇醫療資源的不合理分布。主管部門宜未雨綢繆,做好長遠規劃,進一步把好事做好。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