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礦總頻道:(通訊員:李長鑫) 痛!徐州醫生一查,竟是被這種病盯上了!

腫瘤太大無法手術
王建將陳先生收治入院,查體發現患者肝區叩擊痛陽性,其他沒有特殊癥狀。血液生化檢查,肝酶正常水平,但是患者腫瘤標志物AFP大于2000ng/ml,而普通人正常值應該低于25ng/ml。增強CT檢查發現其肝右葉占位,最大處截面達10x9cm,腫瘤血供豐富,首先考慮惡性腫瘤。

“因發現較晚腫瘤較大,手術切除后剩余肝臟體積無法代償,所以當前確實不具備外科手術條件。如果想手術必須先將瘤體縮小。”完善相關檢查后,王建和患者家屬進行了深入溝通。
同樣的話,患者家屬在多家醫院都聽過。他們希望徐礦總醫院能拿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案。王建召集介入科、腫瘤內科、放療科等相關科室專家進行MDT多學科聯合會診。最終確立治療方案:先行肝動脈介入化療栓塞,聯合阿帕替尼等靶向、免疫等聯合治療,爭取擇期手術機會。
醫生要毒死“腫瘤君”
患者家屬對于“介入化療栓塞”充滿不解,術前咨詢介入科主任孫曉飛:“聽說過化療,但是介入化療是什么意思?”
“目前臨床上肝癌的治療方法較多,但大部分患者就診時已無法進行外科根治性治療,所以總體治療效果欠佳。”徐礦總醫院介入科主任孫曉飛主任醫師說,“介入治療方式已經成為肝癌重要的治療手段,具有創傷性較小、治療時間短、恢復快及可重復性強等特點,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和研究已經得到證實。”
見患者家屬的眼神還是充滿不解。孫曉飛接著說:“普通的化療,藥物作用于全身,會有很大副作用,例如大家都知道的掉頭發。介入化療就是把化療的毒藥通過血管注射進腫瘤內部,然后再把血管堵死,讓養料進不去,毒藥出不來。通俗來講就是,餓死癌細胞、毒死癌細胞!”

孫曉飛及手術團隊在患者肝動脈造影顯示腫瘤營養血管的同時,將導管經股動脈超選擇性插入到肝臟腫瘤供血動脈后,注入栓塞劑和化療藥物,使化療藥物直接到達病灶,然后中斷腫瘤病灶的血供,化療藥物以最大藥物濃度作用于腫瘤細胞,促使腫瘤細胞缺氧、缺血并發生壞死。
經過兩次肝動脈化療栓塞介入手術,聯合阿帕替尼靶向藥物、免疫等治療,患者一個月后復查CT,結果顯示其肝右葉病灶較一個月前明顯縮小,較大截面僅剩5x5cm。已經具備了外科手術條件。
專家詳解轉化治療
根據前期治療情況,王建手術團隊對患者進行了肝腫瘤根治性切除術手術。手術順利,術后恢復良好,患者出院。術后病理結論為:肝臟廣泛壞死,切緣未見腫瘤侵犯,切緣陰性。
王建告訴記者:手術切除是惡性肝腫瘤患者獲得根治及長期生存的有效治療策略。然而,流行病學數據顯示,大多數患者診斷時已處于中晚期,無法接受根治性切除。雖然系統治療和非手術局部治療的進步為肝癌患者的生存改善提供了更多希望,但總體而言,當前不可切除肝癌的根治和長期生存仍面臨較大挑戰。

對于腫瘤分期IIb期及以上的患者,即通常所說的中晚期肝癌,并不推薦直接做手術。“如果是5年前,這部分患者主要是做一些姑息治療,”王建介紹,“姑息治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延緩腫瘤進展,減輕患者痛苦,但是往往無法完全阻止病情進一步發展。”
和以往更多關注是否還有手術切除腫瘤的機會不同,目前包括王建在內的外科醫生,將更多關注度放在了“轉化治療”方面:中晚期肝癌患者經過介入化療、靶向藥物和免疫藥物聯合治療,把腫瘤降期,縮小腫瘤的同時殺傷腫瘤活性,從而獲得手術機會。
不僅是對于中晚期的肝癌患者,王建介紹,目前徐礦總醫院正在嘗試將靶向藥物和免疫藥物聯合治療的時間點進一步提前,也就是“術前新輔助治療”。
“尤其是對于腫瘤體積比較大,或者肝內存在多發結節的患者,雖然腫瘤分期比較早,但是術后可能復發或轉移風險較大,或者手術效果不一定非常理想。”王建表示,“如果在術前進行靶向藥物和免疫治療聯合治療,對手術大有裨益。”(記者 晏菲)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