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腫瘤頻道:近日,徐州市腫瘤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高峰博士團隊采用微創手術治療方式,在北院區為一名44歲男性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成功實施手術。患者術后第2天即下床活動,預后良好。
先天性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患者劉先生患有先天性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多年來,劉先生一直堅持服藥治療,抑制病情發展,病情相對穩定。但最近幾個月以來劉先生感覺呼吸困難漸加重,莫名心悸,偶有頭暈等癥狀。為求進一步治療,慕名前往徐州市腫瘤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就診。
經檢查,劉先生近幾年多次靜息超聲心動圖顯示心室壁非均勻性增厚,尤其室間隔明顯增厚。正常人心臟室間隔約為8毫米,劉先生室間隔多處測量厚度大于警戒值15毫米,最厚處達20余毫米。
高峰博士指出:近年來,患者勞累過后會出現呼吸急促的癥狀。這和左室順應性差、充盈受阻、舒張末期壓力的升高,以及肺淤血有很大的關系。患者經常出現非典型的心絞痛,通常因為勞累誘發,持續時間長,對硝酸甘油反應不是很好,因為肥厚的心肌需血量增加,冠狀動脈血供也相對不足,因此有心肌缺血的表現。這些都是典型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臨床表現。
隨時都會有猝死危險
高峰博士表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病因部分與遺傳有關,主要表現為活動后呼吸困難、心絞痛、暈厥等,隨著疾病的進展逐漸加重,并且隨時有猝死的風險。
對于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傳統的治療方法有如下兩種:一種是開胸手術,即把肥厚突出的室間隔心肌切除,消除梗阻,釋放空間,恢復心功能,效果較明顯,但由于開胸手術創傷大,許多患者不愿意手術;另一種就是介入消融治療,即阻斷肥厚突出部分心肌的血液供應,讓其“枯萎縮小”,但臨床上,病變心肌往往沒有精確匹配的血管,適合此類手術的病人并不多,因為病變心肌的供血往往并不單一,如果阻斷范圍過小,則無法達到治療效果;如果阻斷范圍過大,則會影響正常心肌組織的血供并造成心臟功能受損甚至室間隔穿孔。由于缺乏足夠的精準性,部分介入治療的患者心臟電傳導受損,可能需要植入起搏器,存在二次手術風險,增加患者痛苦。
北院區手術室內部環境
劉先生來院檢查時,病情已經非常嚴重,其病變心肌厚度近3倍于正常人,劉先生的冠脈條件也不適合介入;由于劉先生年輕,胸大肌發達,常規開胸手術術后很容易因為胸大肌的牽拉導致胸骨裂開、縱膈感染等嚴重并發癥,因此,他的治療顯然不適合上述傳統治療方式。
微創手術帶給患者“心”希望
在高峰博士的帶領下,其心臟外科團隊考慮到該患者的特殊性,在與患者及家屬溝通討論后,為患者制定了目前最新的治療方案:胸上段小切口,切口僅8厘米,為患者實施室間隔肥厚微創手術。
經過周密的術前準備,在手術室護理團隊、麻醉團隊、體外循環團隊的密切配合之下,該患者的手術順利完成,且治療效果顯著。術后,患者被送至普通病房,恢復良好。
高峰博士介紹:手術是藥物難治性肥厚型心肌病首選的治療方法,從而解除患者左心室流出道的梗阻,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同時,他提醒,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猝死率高。該疾病藥物保守治療效果差,而傳統的手術方式許多患者不愿接受,因此精準切除肥厚心肌的微創手術為患者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
據了解,微創手術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的應用方興未艾。公開報道顯示:目前,國內能夠熟練開展此類手術的醫院寥寥無幾。江蘇省內以及淮海經濟區尚未發現此類手術的公開報道。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