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仁慈頻道:79歲的張發成(化名)老人,家住蟠桃六期,10年前右腹股溝區出現一腫塊,站立或活動后出現,躺下又“摸不著了”,因為不痛不癢,生活如常,張大爺也沒當回事,如此帶著腫塊生活了10多年。
但這一年多來,張大爺的腹部腫塊漸漸增大,搬重物或站久了還出現酸痛不適,老人坐不住了,跟老伴一商量,來仁慈醫院找普外科的李素方主任求診。
79歲老人來仁慈做“右腹股溝斜疝修補術”
李主任給張大爺檢查發現,老人右腹部的這個可復性腫塊其實是“右腹股溝斜疝”,可以用腹腔鏡下右腹股溝斜疝修補術解決。對高齡老人來說,腹腔鏡下手術傷口小,恢復快,一周左右就可以出院,復發率也很低,不會高于萬分之一。

在給老人進行了一系列術前檢查后,很快,李素方主任手術團隊給老人實施無張力修補術,在腹壁打3個0.5-1.0cm小孔放置鏡頭和器械來完成全部操作。在內環口上方2厘米弧形切開壁腹膜,游離相關組織后,將15×10cm組織補片覆蓋在恥骨肌孔上,予以固定并縫合包扎腹膜切口。腹腔鏡手術不同于開放手術,前者對腹壁和精索的創傷較小,患者術后的恢復通常較快,此外,對神經損傷的可能也較小。腹腔鏡手術完全是在直視下完成解剖分離和補片放置,這一點比一些腹膜前放置補片的開放手術更精確。老人的手術進行了1.5個小時,術后順利推入病房康復。
昨天,小編在仁慈寧靜舒適的普外科病區見到了正安詳躺在床上的張大爺。張大爺已是術后第四天,“老媽媽中午回去了,我自己去飯堂打的飯,回來后有點暈。”張大爺臉色紅潤,嗓門響亮地跟花醫生“訴苦”。老人之前因腦梗在仁慈醫院內科住過院,“王虎主任給看的”,之后一有病就來,已經跟一些醫護人員很熟悉了。
“您年紀大啦,暫時別走得太猛,慢慢來,還是讓家里人過來,照顧照顧您。”參與手術的花騰醫生勸慰老人。
“那我什么時候能出院?”老人問。花醫生給老人做了檢查,“您恢復的不錯,過兩天就能出院啦,您這手術一般一周左右就好,別急,再養兩天。”
這幾個問題,讓你輕松了解“疝氣”
李素方主任告訴我,右腹股溝疝其實是個常見病,但一般人可能不了解疝氣是怎么形成的,也想不到要及時治療。幾個月來,李素方主任主持的腹腔鏡疝修補術,已經成功開展了數十例,療效很好,都獲得了患者的認可。這里,李主任給打了幾個生動的比喻,深入淺出地解釋了疝氣的成因和修補方法。

1、什么是疝氣?疝氣是怎么形成的?
人的腹腔就好比一個木桶,木桶的哪里最容易損壞呢?眾所周知就是桶底了,因為桶底承受的力量最大。相比較人呢?當然就是雙側的腹股溝和盆底了,雙側的腹股溝有精索和子宮圓韌帶通過,本來就有一個天然的裂隙。如果再加上該部位的發育不良、薄弱或者病人的便秘、肥胖、前列腺增生、長期的咳嗽、練氣功等腹壓增高的因素。腹股溝區的部位就形成了洞(從腹腔里面看)、從外面看就是腫物了,是可復性腫物,這就是疝氣了。
2、經腹腔鏡疝修補的優勢是什么?“修木桶原理”告訴你
傳統的方法修補木桶是從桶底的外面,就是桶底的下方找一個塞子塞住洞口,同時用木板釘住,這就是無張力的疝修補術了。它的缺點是木桶隨著桶內水的重力的作用,容易脫落及木板松動后形成洞口。如果從木桶的里面加一個木板的話,會隨著重力的作用越使用越牢靠的。這就是經腹腔鏡疝修補的優勢和道理所在。

疝按發生的部位可分為:腹股溝疝、臍疝、白線疝。也有因手術后形成的切口疝、造口旁疝。
與傳統無張力疝修補手術方式相比,經腹腔鏡疝修補具有:1、傷口美觀,損傷小;2、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3、術后疼痛輕;4、在不增加切口的情況下,可用一種方法同時處理單、雙側的各種腹股溝疝(直、斜、股疝);5、并發癥低,不會引起陰囊水腫,也極少引起尿潴留;6、不破壞腹股溝區的天然結構;7、符合無張力修補的原則,無長期術后疼痛;8、術后復發率低,甚至根本就不會再從恥骨肌孔復發疝氣。特別適合復發疝和切口疝的治療,是今后各種疝的最佳治療手段。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