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礦總院頻道/淮海腫瘤醫院:說起癌癥,你想到什么?了解它、認識它,也許你會發現,原來癌癥也沒什么可怕的。
誤區1:癌癥等于絕癥
徐礦總醫院腫瘤內科專家張世強談到,在中低收入國家,人們對癌癥的看法很悲觀。低收入國家,48%的人認為癌癥沒有什么治療辦法,患癌癥就等同于被判死刑。在中等收入國家,39%的人持相同看法。與之相比,在高收入國家中,僅17%的人有此看法。這種錯誤的看法可能影響到人們參與癌癥篩查的積極性,也非常不利于癌癥的早期發現和治療。
誤區2:癌前病變是癌癥
從正常組織到發生癌變的中間階段,稱為癌前病變。常見的癌前病變有慢性子宮頸炎、纖維囊性乳腺病、結腸多發性息肉病、慢性胃潰瘍以及萎縮性胃炎等為上皮非典型增生。癌前病變本身并非惡性,但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很容易變為癌(或肉瘤)。因此,對癌前病變我們既不能輕視,也不能談之色變,要積極采取措施治療。
誤區3:腫瘤有傳染性
腫瘤本身并不具有傳染性。只是某些腫瘤的發生是與病毒有關的,且這些病毒可以通過特定的方式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如可導致宮頸癌發生的HPV(人乳頭瘤病毒),導致肝癌的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導致鼻咽癌的EB病毒等。也就是說,導致特定腫瘤的病毒具有傳染性。因此,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避免被致癌病毒感染,對于預防腫瘤的發生有重要的意義。
誤區4:治療癌癥是醫生的事
在低收入國家,75%的人認為在制訂治療癌癥方案時全都是醫生說了算,僅有8%的人同意患者應該與醫生一起做決定。與之相比,經濟發達國家中,72%的人認同患者與醫生共同決定的模式。在臨床上,往往是當患者的心態擺正了、思想樂觀了,再加上科學規范的治療,使患者的病情穩定,或延長了生命,并且保證了生活質量。所以,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應關注個體的心理情緒波動。因為治療癌癥不僅是醫生的事,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也很重要。
誤區5:酒精的致癌作用微乎其微
一項包括29個國家、29925名成年人參與的國際性調查顯示,高收入國家(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以色列等)比低收入國家的人們低估了酒精的致癌作用。在高收入國家,59%的人認為蔬菜水果攝入不足比過量飲酒更危險。而事實上,研究結果顯示,蔬菜水果的保護作用不及酒精的危害作用。人們應該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遠離酒精、煙草等致癌危險因素。
誤區6:所有的癌癥都會遺傳
張世強表示,癌癥確有遺傳傾向,即有癌癥家族史的人更易患癌。但是現代遺傳學研究表明,在全部惡性腫瘤中,大約5%是遺傳的,80%以上的癌癥是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癌癥不僅取決于其遺傳因素,還要取決于受到多少致癌物和促癌物的影響。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環境因素,對其起著很大作用。因此,只要注意防范,做好自我保健,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和行為,就可以將癌癥拒之門外。
人們一說癌癥就覺得很可怕,其實不是這樣的。癌癥有3個1/3,就是說有1/3的癌癥是可以預防的,有1/3的癌癥經過治療是可以延長壽命和治愈的,還有1/3的癌癥通過治療是可以減輕癥狀、緩解癥狀的。
飲食和癌癥是有關系的。比如說,高蛋白飲食、高脂肪飲食,腌制的食物,可以致癌。還有一些保鮮劑、防腐劑,都是致癌的。如果少吃腌制的東西和熏制的東西,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就可以減少致癌的因素。再加上多鍛煉身體,提高自己的免疫力,這樣患上癌癥的概率會大大降低。
同樣,好心情相當重要。壓力過大,加上體力消耗過大,這時候免疫力下降,得癌癥的機會可能就多。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