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礦總頻道:(通訊員:李長鑫)一扇門隔著兩個世界。門外是心急如焚的家屬,門內是不停奔走的醫護人員。家屬與醫護,兩個群體,隔著一扇門,都在為生命努力而奔跑。
這是一個離死亡很近的地方。這也是一個離希望很近的地方。
這里是醫院里最神秘的所在。沒有一個地方像ICU(重癥監護病房)、CCU(心臟病重癥監護病房)、RICU(呼吸重癥監護病房)那樣讓人思緒萬端。這里幾乎集中了人類所有的表情:有糾結,也有絕決;有喜極而泣,也有悲痛欲絕;有精打細算,也有不惜代價……
或許,這里是離死神最近的地方。徐州礦務集團總醫院ICU、CCU、RICU的醫護們一直在家屬的絕望中尋找患者求生的希望。
一邊是生死,一邊是人性。
“如果你是一名有理想的護士,你一定要來ICU或者CCU、RICU,這里有危重的患者,有先進的儀器,有翻不完的身,吸不完的痰,搶救不完的病人,還有按到崩潰的心肺復蘇和寫不完的護理記錄……累不累其實無所謂,但是你可以感受到把患者從死神手中拉回來的喜悅。”RICU護士長黃苗苗說。
ICU里的責任
因為忙碌而美麗
穿梭于設備之間,奔波在生命間隙,日行萬步,不在話下;駐守在病榻之側,凝思在專科前沿,以患為伴,視患如親。
瑣碎的工作,磨不掉心頭的溫情;徹夜值班,堅守住肩頭的責任!
他們用親切的微笑、溫暖的言語、悉心的照護為重癥患者排憂解難,秉持專業的醫護態度踐行健康的使命。
重癥醫學科,英文簡稱ICU,這個科室地位特殊、責任重大,收治的患者共分為兩類人:一類是已經發生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如重度昏迷、休克、需要心肺復蘇的危重患者;一類是有可能發生器官衰竭的患者,如一些大手術、大創傷的患者。
這也就意味著,這類患者大多呈半昏迷、昏迷狀態,無法說話和正常溝通,生命垂危,需要更多的照護,而家屬又不能時刻陪在身邊。
ICU實行的是24小時無陪護制度,每位住進這里的患者,所有治療、護理以及喂飯、喂水等生活照料全是由護士或護理員完成。護士長云震說:“在重癥監護室工作,需要專業的技術、準確的判斷,還有極強的責任心。‘慎獨’是每一位重癥監護室護士的座右銘。”
“這里都是良心活,你干好干壞別人看不到,但我們不能辜負患者和家屬的信任與期望,這是對生命的負責、對生命的尊重。我不會忘記前輩們和護士長說過的這些話,他們讓我體會到這份職業的責任感。”入職僅3年的護士陳婉晴說。
“在ICU,我們是患者唯一的依靠,一個細心的動作,一句溫暖的問候,一個手握手的交流,都有可能成為他們戰勝疾病的法寶。”郭桃說。
“普通病房有家人陪護,但我們ICU一般情況下不允許家屬陪護,這也就要求我們要時時刻刻盯緊患者,因為出現任何問題,護士都是無法逃避責任的。”護士張丹說。
ICU的工作強度非常大, 是一個體力加腦力的活。一張《危重病人護理記錄單》上,共設有十多項內容,每隔一小時護士就要對患者進行病情記錄(病情變化時及時記錄),兩小時翻身一次,時刻注意各種儀器的運作,檢查輸液管及各種管路是否正常等。為患者擦拭身體、端屎端尿,經常要搬動一兩百斤的病人,并不輕松,我們很多嬌小的護士妹妹硬生生練成了女漢子,也有著各種不同程度的腰肌勞損。
“想聽ICU護士的故事?我能講到哭。”張丹指著一位同事說,“她叫李艷,患有肋間神經炎,持續了好幾個月的時間,科里太忙,她不舍得請病假,一直帶病上班,上班前吃止疼藥,然后再涂上厚厚的扶他林,在最外邊包裹一層保鮮膜再上班。”
“知道我們科護士和哪個科的醫生關系最好嗎?你一定猜不到是疼痛科。”護士長云震說,“ICU大多數護士都是疼痛科的常客。12小時制的班次,每兩小時翻身一次,全科26個病人,平均每人看2到3個病人。一個危重患者,每四人搭配翻身,一天下來要翻40次左右的身。大多數護士的手腕,腰都不好,經常疼痛。”
CCU里的堅守
按下生命重啟鍵
心血管內科重癥監護室,簡稱 CCU,在人們印象里,它總是牽連著生死。這里是離死亡最近的地方,也是離希望最近的地方,呼吸機嘶嘶作響、監護儀滴滴鳴叫、醫生探討病情的低聲細語、護士記錄體征的沙沙聲,與死神抗爭的病房內籠罩著緊張的氣氛,這里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但是在這里,卻活躍著一支充滿激情、富有朝氣、團結向上的醫護團隊,他們理論知識扎實,專業水平過硬,擅長各種急危重癥的搶救和護理。
CCU最常見到的是心肌梗死、心衰、動脈夾層、瓣膜病、心肌病等八九種患者,“CCU,第一個C原來專指冠心病,但實際上我們的救治監護對象已經擴大至與心臟相關的幾十種疾病了。”護士長劉珍說。
曾在心梗治療后有過一段在徐礦總醫院CCU治療經歷的劉先生,切身感受到了這里醫護的技術之精、護理之細。“心臟手術后在這里醒來,看到護士的笑臉,那瞬間過后,我就感覺自己成功跨越了,有救了!走出CCU,珍惜生命,好好生活,才對得起這里的一切。”
這里有更精良的救命武器:搶救島上、設備室里,主動脈球囊反搏機(IABP)、除顫機、各種呼吸機及氧療機、CRRT機……設備令人眼花繚亂。
這里有更精誠的醫護團隊:每位醫生、每名護士幾乎都是“全能型”,將每一種救治工具、每一項治療護理都運用得嫻熟、精準、到位。
劉珍認為,每一例患者的各種嚴格的治療措施得以落實,既要依靠醫護的努力,也需要患者的理解配合和患者自己堅強的毅力,家屬的鼓勵支持也必不可少。每一病例的成功救治,都是三方努力的結果。
在CCU的日常工作中,緊急情況層出不窮。每一秒都在與死神賽跑。上周,收治一位二十多歲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接到胸痛群啟動鍵后,護士根據綠道心電圖、心肌酶等信息立即準備好床位,備齊急救物品及術后可能用到的物品。患者回科室后憋喘、大汗淋漓,不能平臥,心梗后心衰。護士分工協作,上監護、吸氧、遵醫囑推藥等,半小時后患者病情慢慢穩定。但是患者心梗影響的心肌面積大,很有可能反復心衰發作、甚至惡性心律失常,后期護士嚴格做好容量管理、心衰預警、便秘的管理等,患者最終康復出院。
“對于重癥患者我們做的不是亡羊補牢,而是防患于未然,這樣才能減少病人的心臟創傷,減少患者的住院費用。在CCU,護士們是戰士,更是按下生命重啟鍵的守護者,是醫療戰線上的無名英雄。徐礦總醫院CCU,一個給予患者重啟希望的地方。”劉珍說。
RICU里的守望
只要堅持就有希望
RICU的工作量大且繁雜,生活護理均由護士與護理員共同完成,如洗臉、喂飯、擦浴、翻身、叩背以及清理大小便等等,每一天都將這些細而又細的工作做到位,為的就是讓患者可以更舒服一些、治療更快一些、康復更早一些。看似簡單的操作,無一不體現了RICU護理團隊的責任與細心,她們把對患者的人文關懷融匯于每一件細小的醫療護理中,把更簡單、更熾熱、更直接的愛給予每一位患者,用無微不至的暖心服務溫暖著每一位患者與家屬的心。
數不清的日日夜夜里,她們在RICU的一方天地里,專注于呼吸急危重癥患者的救治。
徐礦總醫院RICU有一種“秘密武器”:小黃鴨。小黃鴨最初是護士點外賣的時候商家送的小玩具。這里的患者多數因插管無法說話。護士就把小黃鴨塞進患者的手里,患者有需求就按一下小黃鴨。小黃鴨“吱吱”的聲音比監護儀“嘀嘀”的響聲更充滿活力。
蔣阿姨,一位肺癌晚期的患者,氣管切開,呼吸機輔助呼吸,意識清醒。因為疾病的折磨,常常痛苦不已,護士喬丹丹送她的小黃鴨總是被她捏得響徹病房。在她想家屬的時候予以陪伴,給她手機與外界溝通,她害怕吸痰,護士們輕柔地操作,吸痰后憋喘癥狀的改善,不斷地鼓勵,她開始主動要求吸痰。
五一勞動節喬丹丹休息兩天后到她床旁,蔣阿姨笑得很開心,突然又淚流滿面。問她怎么了,蔣阿姨顫巍巍地寫了幾句話:丹丹老師,今天你終于來上班了。你不在的這兩天我度日如年。你回來了,我的心就安定下來,充滿對生的渴望。
患者家屬張先生給RICU護士頒發獎杯的故事在呼吸科一直流傳。護士長黃苗苗說:從業以來獲過很多獎,但是患者給我們發獎杯還是第一次!“家父住院期間得到悉心照顧,錦旗不足以表達我們全家的謝意,所以要專門定制獎杯和獎牌,給護士們一個驚喜!”張先生說。
暮鼓晨鐘,星月流轉。RICU仿佛是一個微縮版的世界,一遍遍上演著生命的奇跡,點亮人民群眾的健康理想。希望與絕望的對決讓空氣時而凝重,時而緩和,這里分分鐘變幻成與死神博弈的戰場,被稱之為“戰士”的醫護人員用堅強的意志、高超的技術,奮力為患者爭取一線生機……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句句感謝,承載著病人家屬滿滿的感激之情,也充分體現了RICU團隊“精醫為民”的奉獻精神。
白衣天使的桂冠不是輕易能夠被承載的,它需要一代又一代醫護人員用心呵護,用汗水灌溉。只有不斷地提升自身技能和服務意識,才無愧于這一神圣稱號!只有把愛化為動力,才能為天使插上奮飛的翅膀。只有把奉獻變為行動,才能用愛心和真情為患者撐起一片美好的藍天!(記者 晏菲 秦媛)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