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前些日子刷微信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了一個醫生公眾號的推文,全文近兩千字,講述了這位醫生在一個普通的病例中,通過有效溝通如何安撫一個要暴走的患者家屬,并由此帶給他的思考。小編看完后就一個感覺這是一氣呵成的一篇文章,專注于記錄,專注于反思。為了更詳細的了解事情經過,小編聯系上了這位醫生——徐州市兒童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禚保彪。
全程導醫網 徐州兒科頻道:(通訊員:周瑜)4月26日下午,小編和徐州市兒童醫院宣傳科工作人員一起走進了東院一樓禚保彪醫師的辦公室。禚醫師很瘦,戴著眼鏡,聲音溫潤,很容易讓人生出親切感。他是小兒骨科臨床醫學的博士,是江蘇省醫學青年重點人才,也是省第5期333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師從全國著名小兒骨科專家王曉東教授,曾在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臺北榮民總醫院、北京積水潭醫院小兒骨科研修深造。擅長小兒各種骨折的微創治療,尤其是小兒先天性馬蹄內翻足、小兒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的診斷與治療。
在簡單的寒暄后,采(liao)訪(tian)正式開始。
采(liao)訪(tian)現場——
第一部分:病例介紹
問:禚醫師,您發在公眾號“小兒骨w科人阿彪”上關于肌性斜頸的這個病例,能給網友介紹下這種疾病嗎?
答:這其實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全名是先天性肌性斜頸,俗稱“歪脖子”。是由于胎位不正或胎兒在宮內受到壓迫、缺血,出生7-10天在頸部胸鎖乳突肌中下三分之一處,可以見到或觸及到一個無痛性、質地硬、不活動的包塊,包塊會隨著時間在孩子6月齡時慢慢消失,這時候胸鎖乳突肌攣縮變短、變硬導致頭向患側傾斜,轉頭受限,孩子看人會斜視,臉會因為歪而變小變寬。不及時治療還可造成永久性斜頸。
這是病,得治(認真臉)
問:這種病的最佳治療年齡是幾歲?要如何治療?
答:通過手術治療,術后7-10天拆線,佩戴頸托1個月,并要在半年后復查,基本上不復發。如果孩子1歲之前手術容易復發,6歲以后手術雖然斜頸會改善,但是臉已經定型,所以最佳治療年齡是1-6歲,1歲以內的孩子采取保守治療,治療6個月以上。
這個手術屬于三級手術,在我們科室已經常規開展,一年開展上百例之多。但是因為手術的位置特殊,距離頸動靜脈很近,所以有一定的危險性。這也是我那個病例中的患兒家屬情緒激動,前期溝通失敗的原因。
第二部分:病例回溯
問:那這個病例,究竟是怎樣一種情況?
答:這個孩子叫德德,今年三歲多,因為頭向左側偏斜3年求醫,被診斷左側肌性斜頸入院治療。其實也是一例常規的三級手術,但是在簽手術知情同意書的時候,負責的醫生和家屬溝通出現了問題。提出質疑的是德德的爺爺,他認為,醫生說的關于手術情況的話,對手術危險性的解釋,就是把責任往家屬身上推,萬一出了什么事,醫生一點責任都沒有。所以家屬拒絕簽手術知情同意書。當時負責交代病情的醫生反復溝通未果,導致醫患雙方溝通陷入僵局。
問:那這個手術的危險度在哪?
答:肌性斜頸的手術方法是胸鎖乳突肌松解,但是因為是在頸部動刀,肌肉下就是氣管,距離咽喉要道之處的頸動脈特別近,氣管破了,會形成氣管漏;如果動靜脈破了,會大出血死亡;如果損壞了甲狀腺,那么甲狀腺功能低下,會長不高,影響智力發育。所以手術的危險就危險在這。孩子爺爺聽到這個就情緒激動起來,表示不能接受。
問:后來您是如何參與到此病例來的呢?
答:當時我正好從手術室回到科室,看到了情緒激動的德德爺爺。和負責醫生溝通了一下,知道了事情的始末。于是我就把孩子的爺爺和孩子的媽媽都叫了過來,想就這手術中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給他們再詳細講一下,再試著溝通一下。
第三部分:醫患溝通
禚保彪醫師和我們分享了他和家屬交流時的重點內容——
“我向他們講了肌性斜頸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治療方案、目前國內外治療進展及手術的具體操作。我說,您既然帶著孩子來到徐州市兒童醫院,就是對我們醫院的信任。來找到我們,就是對我們的信任。這份手術知情同意書,重點是知情,讓家屬知道手術的一切情況。在這里面,風險是相互的。事實上,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存在風險的。如果手術出現了問題,是醫生的責任,我們肯定會承擔。而現在,作為家屬,你們要做的,就是信任。有1%的信任,我們就會還您99%的希望,但如果您連1%的信任都不愿給醫生,醫生又如何給您希望呢?”
在溝通中的禚醫師帶著誠意去說服家屬,以真誠的態度用友善的話語去理解家屬,并分享了自己“為病人提供標準化、正規化、人性化的服務”的公眾號,分享了對醫患之間的看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孩子爺爺從一開始的抗拒到慢慢軟化最終理解,他認為禚醫師是有正能量的人,有擔當、有責任感,對手術情況表示理解和接受,并簽署了手術知情同意書。
第四部分:經驗心得
聽完整個過程后,記者問禚醫師,這個病例的溝通,帶給您的啟發有哪些?
禚醫師沉默了一會兒,對記者說了這么一句話:做一個醫生不難,難的是如何做一個好醫生。好醫生除了要專業技術上過硬,重要的是要做好人文的工作。
臨床上,醫生總能遇到形形色色、不同層次的患兒家人。有的容易溝通,有的人溝通起來不是那么順暢。禚醫師說,語言溝通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
“對于外科醫生來說,手術技術是第一的,然后還要豐富的閱歷、扎實的理論知識,要從病人的利益考慮問題,要有身為醫生的擔當和責任感,還要不斷的隨訪和總結。有了這些,才能溝通好。”禚醫師很鄭重的告訴記者,如何順利的溝通,這就是醫生要學習的人文。
“良好的溝通,可以降低醫患關系的緊張,可以讓醫生的工作更順利的開展,從而更好的為小病人服務。”
采訪后記——
在采訪中,記者對禚醫師的一句話記憶猶新——“病人來求醫,非常不容易。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能幫一點就幫一點。能改變一點就改變一點。”
這句話很讓記者感動。如今的醫療環境,醫患之間都有很多委屈。禚醫師能真正站在病患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不斷充實自己,反思自己,提升自己,帶著所學的一身醫術治病救人的同時,還竭盡全力帶給病人最好的人文服務。
偶爾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他以一己之力,燎原之火去改善醫患關系,幫助他人;他堅守自己的本職工作和原則一直在為孩子的健康保駕護航。徐州市兒童醫院骨科禚保彪,當得上這三個字:好醫生!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