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圍繞這一主題,徐州市中醫院心血管科通過加強學科建設、打造亞專業核心團隊等形式精準發力,促使整體救治水平不斷提升,診療服務持續優化,受到業內肯定及患者好評。尤其是心臟電生理亞專業,經過近兩年來的發展,在介入治療領域開疆拓土,成果顯著:從三腔起搏除顫器+心室再同步植入術,到希氏束+左束支起搏術,一次次先進高難度手術的創新開展,挽救了一個又一個危重病人。
創新開展高難度手術
懷仁心,才會知民需;精于技,方能解民痛。徐州市中醫院心血管科心臟電生理組究竟是以怎樣的熱忱去攻克“心病”難題,又是以怎樣的關愛消解患者的病憂?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前往徐州市中醫院心血管科心臟電生理組進行探訪。
住院病人突發急性心衰 心臟起搏器手術成功“救命”
3月19日上午9點30分,市中醫院心血管科心臟電生理組組長李家嶺主任醫師、劉敏副主任中醫師接到電話后,步履匆匆,趕往手術室。一名住院患者需要緊急手術。
患者張先生因胸悶、憋喘而入院治療,3月18日夜間,他出現心率偏慢、憋喘加重的情況。夜間值班醫生通過監護發現,張先生心房顫動伴III度房室傳導阻滯、交界性心率伴逸搏、竇性停搏與竇房傳導阻滯,遂為張先生靜脈使用異丙腎上腺素治療。
但因患者有心衰、房顫病史,這樣就存在治療矛盾,影響了藥物治療效果。經過科室醫生討論,與家屬溝通相關治療方案,在征得病人和家屬同意后,醫生決定對張先生實施心臟起搏器手術。
李家嶺主任醫師和劉敏副主任中醫師迅速就位,在心血管科主任梁田主持下,準備手術。
“在手術過程中,一般病人是平躺著,但這個病人因心衰、呼吸困難,不能平躺,我們就把他背后墊高以減輕憋喘癥狀,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劉敏副主任中醫師介紹,手術進行了不到1個小時,過程非常順利。患者安裝完起搏器后,醫生就可以放心為患者使用改善心功能的藥物。
術后,患者張先生的精神好轉,并可以在床上活動,并且胸悶、憋喘癥狀較術前明顯改善。
起搏器和磁共振不能兼容?這一禁忌已被打破
許多要植入心臟起搏器的病人經常會陷入這樣兩難的境地——不裝,不能有效治療疾病;裝了,又不能做核磁共振等檢查,意味著其他一些疾病不能有效診斷。對此,李家嶺主任醫師說,張先生并不會有這種困擾,因為給他安裝的是抗核磁起搏器。
“對于一些年齡偏輕、有骨折史的患者,隨著年齡增長,這類人群可能有核磁共振檢查的需要,在手術前我們會考慮他們以后的需求,建議行抗MRI心臟起搏器治療,患者普遍都能接受。”李家嶺主任醫師說,抗核磁起搏器可以防止磁場對起搏器電路的干擾,不影響起搏器的正常工作,能很好地發揮保護作用。
核磁共振(MRI)作為無射線輻射的醫學影像診斷技術,尤其是對中樞神經系統、心肌病、腫瘤、肌肉骨骼系統疾病診斷有重要價值。但是,對于植入傳統心臟起搏器的患者來說,是要遠離像MRI這樣的強磁場的。因為MRI過強的磁場會干擾起搏器正常工作,可能誘發心律失常,甚至可引起心房或心室穿孔。因此,MRI掃描是傳統起搏器的禁忌證。
“我國植入心臟起搏器患者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這部分人群也是腦血管疾病、骨關節疾病以及腫瘤的高發年齡,這些患者在接受檢查時往往需要接受磁共振的診斷。那么如何去破解‘裝起搏器不能MRI’這個難題呢,目前的解決方法就是安裝抗核磁共振心臟起搏器。”
劉敏副主任中醫師介紹說,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的發展,能兼容全身MRI掃描的起搏器對心律失常患者來說有著巨大需求。因此,對于有MRI檢查史或者建議MRI檢查史、腫瘤疾病相關史、神經系統疾病史、骨科疾病史的患者,應優先考慮植入抗核磁共振心臟起搏器。
給“老哥倆”成功植入CRT-D心臟電生理治療水平提升
起搏器的功能不單單是治療心動過緩。據了解,隨著起搏器功能的不斷完善和診療技術的提升,其在治療嚴重心衰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終末期心衰患者可從中受益。
近日,在電生理亞專業負責人李家嶺的帶領下,盧磊、劉敏等醫生共同協助,為兩位年逾八旬的老患者成功完成CRT-D(簡稱三腔起搏除顫器+心室再同步)植入術。“說起這‘老哥倆’,都是我們科的老病號,年紀相仿,同病相憐,這次也共同做了一次重大決定,進行該項手術治療。”
劉敏副主任中醫師介紹,患者菅大爺今年85歲,之前因冠心病多次接受了冠脈造影及支架植入術,曾在多家醫院的心血管科就診,此次是因胸悶、憋喘入院治療。
經過檢查,超聲心動圖提示,菅大爺心臟左心腔擴大,左室內徑達70mm,EF值更是低至29%,心電圖提示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由于菅大爺心功能非常差,時常因突發胸悶憋喘入院搶救,雖然經過支架、藥物球囊及規范化的藥物治療,但是情況仍然不容樂觀。
考慮到患者身體情況,盧磊副主任中醫師為他制訂了中西醫結合治療及CRT-D植入術方案。在電生理亞專業負責人李家嶺的帶領下,盧磊副主任中醫師、劉敏副主任中醫師的協助下,2個小時后手術順利結束。
僅隔數日,有著類似病情的趙大爺,也順利植入了CRT-D。1個月后,兩位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一起回院復診。菅老爺子復查心臟彩超,左室內經縮小至60mm,EF值奇跡般到達48%,癥狀明顯改善,老爺子笑著說:“本待歸塵歸土,豈料枯木逢春。”而趙老爺子的檢查結果也同樣得到極大改善,他感慨著“跟做夢一樣……”
據介紹,CRT-D全稱是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及埋藏式心臟自動除顫器,具有三大重要功能:一是當病人心跳很慢時幫助心臟起搏跳動;二是讓心力衰竭的病人心臟收縮更加協調有效,改善心功能;三是當病人出現室速室顫時,該裝置能自動識別及時進行電除顫,及時挽救病人生命,防止病人發生猝死。
“與一般起搏器不同的是,它帶有除顫裝置,有心臟再同步化功能。在治療心臟功能衰竭時,可使擴大的心臟縮小,防止患者因惡性心律失常導致猝死,適應群體主要包括一些擴張型心肌病、缺血型心肌病心衰并且有高危猝死風險的患者。對于晚期心衰、內科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來說,通過這個手術可以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劉敏副主任中醫師如是說。
“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心內科的起搏器電生理呈飛躍式發展,整體診療水平不斷提高,成功挽救許多危重病人。”心臟電生理亞專業負責人李家嶺主任醫師表示,多個先進高難度手術的開展,以及科室診療水平的提高,標志著徐州市中醫院在心血管專業領域邁上了新的臺階。
從傳統中醫藥中汲取養分讓患者治療“心病”多個選擇
抱著“患者至上”的診療理念,徐州市中醫院心血管科在發展西醫技術的同時,始終不忘從傳統中醫藥文化中汲取養分,繼承和發揚優秀的中醫治療路徑。
中醫認為,心律失常屬“心悸”“驚悸”“心動悸”等范疇。針對輕度心動過緩患者,還沒達到需要裝起搏器的時候,或者病人害怕不愿意裝起搏器,主張通過中藥進行調理。“一些經典的方子,比如炙甘草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具有溫補心陽、安神定悸之功效;歸脾丸,具有益氣補血、健脾養心之功效,都可以調理心悸。”劉敏副主任中醫師介紹說。
對于功能性心臟病引起的心慌,中醫藥就較好地發揮了作用。患者趙先生,經常覺得胸悶、心慌、憋喘,盡管在當地醫院做了心臟彩超、冠狀動脈CT檢查,卻沒發現什么問題。因為天天憋喘得厲害,痰液也特別多,趙先生忍無可忍,只好來到徐州市中醫院心血管科,向劉敏求助。
針對趙先生的情況,劉敏副主任中醫師開了些養心安神、疏肝解郁、健脾化痰效用的中藥讓其調理。一個月后,趙先生來復查,自述感覺痰液明顯減少,夜間呼吸通暢了,早搏癥狀也明顯減少。“以前一直沒查出來哪里有問題,我真的很絕望,但自從服了中藥后,夜間睡眠質量變得好了,整個人的情緒也改善了很多。”趙先生的臉上終于有了笑意。
生活中,很多中老年人,甚至青壯年,如果因焦慮導致睡眠不好,很容易出現心慌、不舒服等癥狀。對此,劉敏稱:“在未發生器質性病變時,可以通過中藥來調理身體。如果患者年齡較大,可以采用溫陽、益氣、養心、安神、補血的方子來調理;如果患者是因思慮過度導致心火比較旺盛,則可能要疏肝解郁、清心安神。”
去年,患者周女士因車禍驚嚇過度導致夜不能寐。“她覺得隨時有生命威脅,睡覺也睡不著,丈夫就只能在床邊看著。”劉敏說,周女士曾到多個醫院心理精神科治療,但效果不好。隨后,周女士到市中醫院就診,劉敏為其開具了清心安神的中藥,在服用了2周之后,其癥狀明顯好轉。
劉敏副主任中醫師提醒:“整體觀是中醫的一個特色,就是要把人作為一個整體去看待。無論是年輕人還是中老年人,無論是器質性病變還是功能性病變,中醫中藥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讓患者治療‘心病’多一個選擇。”
轉自徐州日報2020.4.10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