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是急性腦血管病的俗稱,又名腦卒中、腦中風、腦血管意外,是中老年常見的急性病,約有30%--70%的病人留有不同程度的癱瘓、失語、癡呆等后遺癥。目前,中風針刺療法在國內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同時,一些世界發達國家的康復醫學專家對中風的針刺療法也給予了越來越多的認同和關注。但是,需要強調的是,確有不少同仁忽視著一個重要的問題———針刺治療必須與康復訓練相結合才能獲得更加滿意的療效。
按照唯物論,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都有相應的形態學基礎。所以,人類的運動、語言等功能都是以神經突觸的聯系作為形態學基礎的。按照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理論,偏癱患者的中樞神經細胞變性、壞死后,其周圍的正常軸突可以長出新的側枝,這些側枝可以形成新的突觸。人們在動物實驗中發現,針刺缺血性卒中大鼠模型,可使其病灶周圍的突觸數量增加。這提示了針刺治療中風之所以有效的形態學基礎正在于此。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并不是問題的全部。
著名康復醫學專家鮑巴斯的學生戴維斯在《循序漸進》一書中曾提到,“神經元的樹狀生長源于功能需要”,“這種生長則明顯地伴隨著新的突觸形成”。按照這一觀點,我們可以說,在中樞神經損傷后,其周圍神經軸突的側枝長芽而形成新突觸的過程也“源于功能需要”。比如說,在此過程中如果對一名運動性失語的病人,反復用中文教他說“茶杯”,他受損的語言中樞就會按照中文“茶杯”的“功能需要”形成新的突觸。如果反復用英語教他說“茶杯”,在他受損的語言中樞則會按照英語“茶杯”的“功能需要”形成新的突觸。同樣,如果在針刺過程中不對偏癱病人進行必要的康復訓練,病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則可能按照“上肢屈肌痙攣和下肢的伸肌痙攣運動模式”的“功能需要”形成新的突觸,這樣就會把“劃圈步態”的運動模式固定下來并不斷得到強化,從而形成“誤用綜合征。”如果在針刺治療的同時進行正確的康復訓練,則可使病人的步態最大限度地接近正常步態模式。因此我們認為,偏癱患者在接受針刺治療的同時必須及時進行正規、科學、系統的康復訓練,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更加滿意的康復療效。
我科較早地引入了的現代康復理念,多年來絕大多數中風患者在進行針刺治療的同時,都不失時機地安排他們進行理療、推拿、語言治療、心理治療,循序漸進,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相結合的康復訓練,多數患者都獲得了比較滿意的康復效果。據不完全統計,經系統治療,腦中風的患者60%在生活上是可以自理,20%的病人只要在別人的幫助下也是可以自理的;15%的病人需要在別人大量的幫助下生活;只有5%的病人是完全不能生活自理。這說明兩者結合的必要同時也希望針灸事業借助現代康復的理念更好的服務患者,并獲得更大的發展。
咨詢電話:85707122 8390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