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程心電監測網絡體系啟動
對亞健康人群的心臟日常監護和保健具有積極作用
據科技日報訊(記者李穎實習生涂玨東)為降低心腦血管新增發病率、二次發病率和致殘致死率,構建全國性的、完善的院外心臟預警和救助體系,近日由衛生部國際緊急救援中心、中國保健協會倡導發起,中衛萊康科技發展(北京)有限公司提供全程技術服務的中國遠程心電監測網絡體系正式啟動。
心腦血管病是我國每年新增率最高、復發病率最高,致殘致死率均高的病癥。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約有4000多萬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每年死于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為全年死亡人數的50%%。幸存下來患者中的75%%會喪失不同程度的勞動力,4%%重殘。如何有效控制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醫學問題和社會問題。
雖然心腦血管疾病是近年來全球的高發病癥,但由于發達國家預防工作到位,個人預防性就醫主動性強,人均擁有醫療資源豐富,私人醫生針對性就診率高,保證了診斷的連貫性,因此,發達國家在新增發病率、二次發病率和致殘致死率方面要遠遠低于中國。
曾參加三屆奧運會的中國體育代表團醫務組成員、心血管專家羅維絲主任醫師說:“醫院里,醫生的工作重點更多偏重于解決發病中或發病以后的病人,很難關注到院外的人群,但事實上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院外的亞健康人群正在成為受心臟病威脅最嚴重的人群。而國內尚未建立起全國性的、成規模的、完善的院外心臟預警和救助體系。”
中衛萊康科技發展(北京)有限公司目前正在構建的萊康健康監護網就是有效的院外心臟預警體系。據了解,監護網由眾多著名心血管專家和專業內科醫生組成,以提供24小時不間斷心臟監測服務的萊康監護中心為核心,依托國家衛生部覆蓋內地的900多家大中型醫院,在我國第一次實現不限地域、無需導線連接,心電數據形成病例,用戶可得到實時專業處置建議,在全國構建起一個能夠提供院外全天候心臟監護的服務網絡體系。
萊康健康監護網的負責人介紹,只要將一個手機大小的“心博士”個人心電監測儀貼在胸口幾十秒,按相關功能鍵就可將采集到的心電數據通過GPRS或CDMA1X網絡發送到萊康監護中心,在那里,國內心血管專家和專業的內科醫生24小時值班,對用戶剛發過來的心電數據進行及時分析和診斷,并用短信將處置建議回復給用戶,讓用戶隨時隨地了解自己的心臟狀況。
據了解,中國遠程心電監測網絡系統的啟動,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對亞健康人群的心臟日常監護和保健具有積極作用,是日常工作繁忙、精神壓力較大、缺少運動的各界人士自我心臟監護的理想工具;二是對心律失常患者在院外觀察藥物療效及病情監測具有臨床意義;三是有助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出院后長期病情監測;四是預防和減少某些心臟病惡性事件發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阜外心血管醫院副院長楊躍進教授認為,輕預防、重治療的傳統就醫觀念已使我國國民在個體健康方面吃盡苦頭,特別是隨著人口老齡化、亞健康、高血脂、高血壓,以及吸煙人群不斷增多,本靠“預防”就能有效防御、治療的心腦血管疾病目前已成為我國每年發病率、復發率最高的病癥之一,并成為我國每年疾病中致殘致死的“第一大殺手”,這使得快速構建一個適合我國國情的心電監測網絡體系成為當務之急。
業界認為,遠程心電監測網絡體系的正式啟動,標志著我國心血患病防治手段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為降低我國心腦血管初始發病率、二次發病率、致殘率致死率,形成針對于個人的有效預警保障,合理務實地解決我國第一大病癥威脅,更快更好地創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閱讀下一篇
中標的治肝藥原是損肝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