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方名醫:孫鳳霞,生于1941年,江蘇徐州人。現任徐州市中醫院內科主任中醫師,南京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江蘇省名中醫。出身于中醫世家,其曾祖父孫華麟系清代御醫,祖父孫岱松、父親孫幼松為當地名醫,受家教熏陶加之勤奮好學,很快受到廣大病員的喜愛。曾拜師于全國名老中醫朱良春門下,深得真傳,中醫基礎理論扎實,對中醫古典醫籍有較深的研究。行醫四十余年,對消化內科系統疾病造詣頗深,尤其對食道炎、胃炎、膽囊炎、結腸炎、內分泌失調所致黃褐斑、痤瘡等有獨到的診療經驗,所撰寫的數十篇醫學論文曾在國內醫學刊物發表。
功能:和胃降逆,開結除痞
主治:胃脘痞滿飽脹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早中晚飯后分3次服
方解:本方癥為寒熱互結,升降失常,虛實夾雜,胃氣不和所致。由于誤下損傷中陽,外邪乘虛而入,或因其它原因胃腸功能失調,寒熱互結,升降失常,氣機痞塞,故見脘腹(心下)痞滿,但滿不痛,胃失和降,胃氣當降不降,氣逆于上,故胃中泛泛欲嘔,不思飲食;脾氣當升不升,運化功能失常,則腸鳴下利;舌苔黃膩,脈弦數,均為寒熱錯雜之象。治宜平調寒熱,復其升降,補其脾胃為法。方中黃芩、黃連、蒲公英,苦寒降瀉,以清中焦之熱;半夏干姜辛溫開結,以散中寒,又能降逆止嘔,如此則使寒熱平調;黨參大棗甘草甘溫補脾,益氣健中,以補中焦之需。甘草又能調和諸藥。諸藥相配,寒熱并用,苦降辛開,補氣和中,而使中焦得和,升降復常,則痞滿嘔逆諸癥自除。
臨床應用40余年,效果顯著,據近來60余例門診患者的療效統計,胃脘痞滿飽脹完全消失者為38例,占63.3%,胃脘飽脹癥狀減輕者為18例,占30%,無效4例,占6.7%,總有效率為93.3%。
加減:本方減干姜的用量,加生姜,主治水熱互結,胃中不和,心下痞悶,干噫食臭,腸中雷鳴、下利等癥;本方加甘草的用量,主治再度誤下,重傷胃氣,胃虛則其痞益甚,癥見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滿而硬,干嘔,心煩不得安等癥。加葶藶子不但降逆下氣,還可通便,加瓜簍仁以助其通降之力,使壅滯之氣從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