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是中醫學的一個病名,也是人們對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統稱和俗稱。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發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無昏倒而突然出現半身不遂為主要癥狀的一類疾病。包括西醫的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梗塞、腦血栓、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因這類疾病起病急驟,來勢兇猛,病情變化迅速,像自然界的風一樣“善行數變”、“變化莫測”,古代醫家類比而名為“中風”。因其發病突然,亦稱為腦卒中或腦血管意外。 中風的根源是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由于腦血管壁的粥樣硬化,致使血管腔變狹窄或形成夾層動脈瘤,在各種誘因如情緒激動、精神緊張、用力過猛、血壓升高等影響下,造成血管破裂或堵塞,使腦血液循環障礙,形成部分腦組織缺血、水腫等病理改變,導致神經功能障礙,從而相應出現一系列的中風病癥狀。 一旦發生中風,病情一般均較嚴重,即使經過積極搶救而幸存者,也約有半數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如半身不遂、口歪百偏、講話困難等。 有人把各種原因引起的偏癱(半身不遂)均稱為中風。嚴格說來這是不確切的。因為腦腫瘤、腦寄生蟲病、腦膿腫等均可引起偏癱,這些病則不用于中風的范疇。
閱讀下一篇
中風的病因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