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血管外科頻道:應用尿激酶綜合治療下肢急性深靜脈血栓癥
(1)治療方法
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各種原因(外傷、手術、產后等)致脈絡瘀阻、濕熱下注的血瘀證。治療以活血祛濕為總的治則。
初期用祛濕化瘀湯治療并隨證加減:銀花30g,蒲公英30g,黃柏12g,通草10g,澤瀉30g,地龍12g,水蛭10g,藝術12g,赤芍15g,澤蘭10g,土茯苓20g,川牛膝20g,甘草6g。熱重加連翹、黃芩、梔子;濕重加薏仁、豬苓;瘀重加穿山甲、蜈蚣、全蟲、土元。后期以補氣活血通竅治療,用芪蛭消栓丸:水蛭、黃芪、麝香、牛膝、玄參等。
本組58例均應用尿激酶1-2萬單位(國產)加生理鹽水20ml于患側股動脈注射,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用藥前及用藥期間查血小板計數及纖維蛋白原,偏低者暫停使用,以防出血。炎癥明顯者加用足量的抗生素,可常規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丹參注射液20ml、維生素C1.0g,靜脈點滴,日1次,15次為1療程。
(2)治療結果
臨床治愈34例,顯效19例,進步4例,死亡1例(并發肺梗塞患者),臨床治愈率及顯效率達91.4%。
(3)理論探討
①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病:本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下肢靜脈血管阻塞,血液回流障礙性疾病。而后期為血管阻塞加血液倒流。其發病外因多為術后、產后、臥床等。究其內因則為全血粘度偏高,血流緩慢,加上血管壁本身炎性、損傷,致使血液中有形成分附著于血管壁,血管阻塞形成血瘀證。中醫認為該病病機為濕熱下注、脈絡瘀阻。在治療上應以活血化瘀,降低血液壓粘度,促進血液運行及清熱利濕消退血管壁炎癥為主。同時還應有防病于未然的思想,在全血粘度偏高,或術后、產后預防性的運用些活血之品如丹參注射液。
②以中藥為主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優勢:該病多發病急,來勢猛,雖多表現于下肢,但實為全身病變在局部的一種表現。屬祖國醫學“脈痹”、“股腫”、“惡脈”、“水腫”之范疇。在治療中以祛濕化瘀湯為基礎方隨證(濕、熱、瘀之不同)加減,既簡便,又靈活,便于觀察總結,收效也顯著。同時常規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參注射液點滴及應用尿激酶,可增強活血化瘀作用。臨床上濕重者在中藥見效慢時可用雙氫克尿塞、氨苯喋啶各1片,日1次,口服3-5天,可緩解癥狀,促進恢復。熱重者可加有效、足量的抗生素配少量激素,以治療血管壁因血栓刺激而產生的炎癥或本身的炎癥病變。這樣以中藥為主的綜合療法,有利于縮短療程,提高療效。
③股動脈注射尿激酶治療:尿激酶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溶栓劑,1次用量為2-4萬單位,給藥途徑以靜脈全身給藥為主。臨床中我們通過觀察:手背靜脈點滴每次4支;患足靜脈點滴每次3支;患側股動靜注射每次1-2支。三種不同途徑與劑量的尿激酶,用于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結果發現:股動脈注射組,療程短、見效快,臨床反映最好,但操作有一定困難。患足靜脈點滴組效果次之,同時尚有加重患肢血液回流負擔的副作用,且因患足腫脹,進針也很困難。全身用藥組有效,但療程長,費用高。說明選用最佳的給藥途徑,對提高臨床療效有促進作用。
④重視鞏固措施的意義: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目前尚無理想的外科治療方法。而中西醫結合治療后多遺留下肢輕度腫脹,活動后加重及日久形成色素沉著、淺靜脈怒張、瘀滯性潰瘍久而不愈之慮。也有血栓再度形成的危險。此類患者急性期多重視治療,而慢性期忽視治療,因而復診率偏高。我們在臨床中重視了三項鞏固措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a:服用以水蛭、黃芪、麝香為主要成分的丸、散劑芪蛭消栓丸,既無誘發出血之慮,又可補充以治本,破瘀以治標,且服用方便,便于堅持,患者反映較好。b:減少行走、站立活動,注意間斷臥床抬高患肢30°,臥床時加強踝關節背屈活動,可減少內外踝部瘀滯,降低患肢靜脈壓,促進深靜脈及交通支瓣膜功能的恢復。c:下床活動前及時正確地應用彈力繃帶,可保護患肢,促進回流,防止淺靜脈曲張,減少臁瘡腿的形成。
徐州血管病首席專家: 徐龍君,主任醫師,徐州老年病醫院大外科主任,徐州血管病首席專家。畢業于徐州醫學院醫療系,從醫三十余年,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普外科甲狀腺、乳腺、膽囊、胃腸、疝氣等手術。 發表國家級、省級論文10余篇,并獲得新技術獎。
特別擅長:周圍血管疾病的診斷、手術治療。十年來已開展此類手術數千例,為徐州地區此類手術數量、質量之首。
導醫熱線:0516-85707122
導醫論壇:http://bbs.qcdy.com/ (網上咨詢,網下導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