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兩性頻道:愛情,是想象中美好,婚姻,是現實的維度,方鴻漸的“圍墻式”的困惑,似乎永不過時。但,這世界終歸有美好在現實中開出嬌艷的花兒來,正如采訪中的二十對夫妻,雖然時代不同、觀念不同、背景不同,但對愛的理解,卻亙古不變:愛是支持、包容、信任……與所有美好的字眼相連。但仔細觀看,我們也能看出,愛情與婚姻都隨著歲月的流轉,穿上了不同形式的外衣。
60后 婚姻生活簡單真實
上世紀60年代的婚姻生活簡單真實,幸福不是海市蜃樓,有份穩定的工作、有塊上海牌的手表、在十年浩劫中生存下來,這些都是幸福的指標。正如冊子內的許阿姨的感慨:“哎,那個時候找對象啊,結婚啊,跟現在可不一樣了。那時候,你覺得對方這個人挺好,是個踏實過日子的人,有點文化,就夠了,不會想有沒有錢,能不能買房啥的。”60年代結婚的老人,對婚姻的堅守更牢固,就像經歷過上山下鄉的張靖邦老人也認為,“理解一下對方,沒什么過不去的。”
70后 幸福跟品質相關
70后的婚姻生活對品質有了要求,雖然不要求都穿品牌住豪宅,但房子夠不夠大、車子夠不夠好,多少會影響感受到的幸福指數,就好像走過十年婚姻光景的肖麗認為“幸福跟物質相關”。而同樣是70后的梁振華,則認為生活的品質取決于自由度,所以他和妻子選擇開家小店,業余時間用在自己酷愛的戶外旅游上。同時,70后對待婚姻的責任感也處于一個轉型期,雖然婚姻自由度更高了,但也會因為孩子的問題考慮盡量維持婚姻的存在。
80后 幸福更強調自我價值
80后的婚姻生活在追求合作的基礎上,更加強調自我價值。如標準的80后王麒寒所述:“我和我老婆都非常尊重對方的個人生活和交往圈子,大家很簡單直接地溝通各自的需求,然后支持對方的決定。”所謂,我尊重你出去逛街泡吧,你也要允許我宅在家里打游戲。這種自我價值的提取,也更多地彰顯了社會人對個性的追求和認可,這與社會大環境逐漸開放和民主是密切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