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導醫紀實:近日,患者張女士被腳上的“幾個小疙瘩”困擾的心煩意亂。
7月16日上午,安徽蕭縣的張女士向全程導醫網打來電話。在電話中,張女士斷斷續續,陳訴著自己近一年的就醫經歷:“我去了很多家醫院治療,都沒看好,又是‘冷凍療法’、‘外敷療法’什么的,我覺得都沒什么用。后來我就沒去醫院看。我覺得就是普通的‘雞眼’,幾個朋友也得過,我網上搜了一下,癥狀也很像。這一年多我就自己在家涂藥膏治療,鞋子也不敢穿,就穿拖鞋,可最近它又長了好幾個,走路也沒法走了。”
全程導醫網小編了解到,張女士所形容的“小疙瘩”、“雞眼”,其實是傳染性極強的“腳疣”,又稱跖疣。跖疣這種具有傳染性的疾病大家是否有聽說過呢?其實跖疣是常見于人們的腳底部,由于人類乳頭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然后通過自身皮膚的微小破損在腳底部傳染開來的一種尋常疣。很多跖疣患者,除少數人能夠正確了解自己的癥狀是跖疣外,大部分人都誤把跖疣當成雞眼,自行使用腐蝕類膏藥外用治療,結果把跖疣周邊正常皮膚燒傷。結果病毒通過創傷皮膚傳染數量越來越多,造成長時間不愈。
如何區分雞眼和跖疣,對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至關重要。
那么,如何正確解決張女士的困擾呢?全程導醫網小編請教了徐州傳染病院感染性疾病科張鳳池主任。
張鳳池主任指出,雞眼與跖疣是兩種性質不同的皮膚病,門診上經常會遇到患者將雞眼與跖疣混淆,把腳上的跖疣當成雞眼治療,刺激疣體快速增大,加重病情,使治療變得困難。
張鳳池主任介紹,跖疣是一種發生于足底,由HPV病毒感染引起的尋常疣。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接觸,HPV病毒可以通過皮膚黏膜微小的破損進入皮膚細胞,從而在皮膚細胞內進行復制、增殖,可多達十幾處或更多,有時會長大或融合增大,造成自身接種傳播或傳播給他人。它可能出現在足底任何部位,常見于腳心懸空處、腳趾縫等不受力的部位,初起為一個細小發亮的丘疹,后逐漸增大,表面角化,呈圓形,邊界清楚,周圍有稍高增厚的角質環。除去表面角質層后,會有乳白色的乳頭狀角質露出,可看到出血點,數目多時可融合成片。并且由于摩擦表面有很厚的角質層,給治療帶來了困難,很難一次根治。
而雞眼是一種物理性的皮膚病,由硌傷等因素誘發,沒有傳染性,多發生于腳的受壓或著力部位,如腳掌前中部、小指外側或拇指內側等,是長期摩擦和壓迫引起的皮膚角質增生性損害,這種損害一般是單一性的。雞眼如豌豆大小,表面光滑或略微隆起,界限清楚,呈黃色,中心有倒圓錐狀的角質栓嵌入真皮層,壓迫神經末梢,行走、站立會引起疼痛。
張鳳池主任建議,雞眼患者要注意穿合適的軟底鞋,使用柔軟的鞋墊,減少摩擦和擠壓,這樣有利于改善癥狀。可同時準備兩三雙合適的鞋輪換著穿,避免同一部位長期受壓長雞眼。而對于張女士這樣的跖疣患者,主要是對疣體的治療,可采取冷凍、激光等物理治療方式,針對難治性跖疣還可使用藥物注射、光動力療法、手術或與外用藥物聯合治療等方式進行治療。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