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訊:近日,歐洲CDC網站、美國CDC網站都將德國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疫情致病原O104H4稱為腸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為防范腸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因基因重組生成新病原再次肇禍,中國CDC日前已啟動相關研究計劃。
中國CDC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徐建國研究員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現有毒力基因檢測和基因組序列分析表明,德國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04H4,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EHEC。它沒有EHEC特異性的EHEC-hly(溶血素)基因和EAE毒力島,其基因組和腸積聚性黏附大腸桿菌的基因組非常相似。
徐建國分析認為,O104H4很可能是腸積聚性黏附大腸桿菌在獲得一個編碼志賀毒素2的噬菌體后,所產生的一種新的病原菌。腸積聚性黏附大腸桿菌對腸道上皮細胞具有超強的黏附力;志賀毒素2有很強的腸毒性、細胞毒性和神經毒性,容易引起溶血性尿毒綜合征。這種新的病原菌就產生于這兩種毒力的結合。
徐建國說,細菌可移動遺傳元件包括質粒和噬菌體。質粒可通過接合、轉化等方式,在細菌間傳遞。噬菌體可感染敏感細菌,整合入染色體。志賀毒素2的基因位于噬菌體上。德國大腸桿菌O104H4事件說明,編碼志賀毒素2的噬菌體的轉導可產生新的病原體。無獨有偶,新近中國CDC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研究發現, 1999年在我國南方引起疫情暴發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從沙門菌獲得了一個質粒,毒力增強。大腸桿菌有170多個血清型。編碼志賀毒素2的噬菌體還可以轉導哪些血清型大腸桿菌?是否能夠再一次造成大面積疫情暴發流行?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據悉,中國CDC日前宣布啟動腸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深入研究計劃,重點內容包括:我國腸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調查;腸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的應對技術;檢測、鑒定、監測新方法;預防控制策略;新病原菌發生機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