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6歲的周女士突患面部肌肉痙攣。近日,她在內蒙古包頭市中心醫院接受開顱治療。醫生發現,致病元兇竟是一個米粒大小的腦膜腫瘤。神經外科專家提醒,面部肌肉痙攣一般發病年齡都在40歲以后,年輕人“擠眉弄眼”要及時排查是否是顱內腫瘤在作怪。
2009年年初,周女士開始突然出現嘴角抽動的癥狀,眼皮有時候也會跳得厲害。起初,她以為是工作勞累所致,下班后就經常到一些按摩中心做頭部按摩,但是癥狀越來越嚴重。2009年6月,周女士在包頭市的一家醫院被診斷為面肌痙攣,但是發病原因沒搞清楚,醫生建議她做肉毒素注射治療。沒想到做了肉毒素治療后,雖然控制住了面部抽搐的癥狀,但周女士卻漸漸感覺整個臉部都麻木了。前不久,周女士在包頭市中心醫院接受開顱手術時,醫生發現一個米粒大小的腫瘤正好壓在她的面部神經上。由于體積太小,腫瘤才逃過了CT和核磁共振的“法眼”。醫生利用顯微鏡將腫瘤徹底切除。經過一個多星期的恢復,周女士面部抽動的癥狀徹底消失。
據包頭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吉衛東介紹,面肌痙攣是由于血管壓迫使面神經傳導發生病理性干擾所致。大部分病人是由于正常的血管交叉壓迫,而產生面部肌肉的發作性抽動。年輕人的血管彈性好,一般不會發生血管彎曲壓迫神經導致面肌痙攣。年輕人如果發生面肌痙攣,就要小心排除是否由腦內腫瘤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