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政府12月17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山東省皮膚病性病防治研究所等單位,采用國際最新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方法,通過對11400名麻風病患者及健康對照者的研究,發現了7個麻風病的易感基因,并證明在中國不同民族中對麻風病具有共同的易感基因。國際著名學術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當日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此研究是由山東省皮膚病性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員張福仁率領的研究團隊,聯合安徽醫科大學皮膚病研究所張學軍教授團隊和新加坡國立基因研究院劉建軍教授團隊,利用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和安徽醫科大學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實驗平臺和分析技術,歷時3年完成的。研究使用的病例樣本,來自山東、江蘇、云南和安徽的100余家麻風病防治機構。
經過幾十年的綜合防治,麻風病現癥病人在全球范圍內大幅下降。但由于缺乏一級預防措施,新發病人數量沒有明顯減少,全球每年仍有20余萬例新報告病例,我國每年有1600例新病例報告。截至2008年年底,我國有近300個縣仍處于麻風病流行狀態,且麻風菌至今仍不能進行體外培養,也沒有預防麻風病的疫苗。
據張福仁研究員介紹,雖然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在麻風病的易感基因研究方面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尚未發現普遍認可的易感基因。山東、安徽和新加坡科學家歷時3年研究發現的這7個麻風病的易感基因,均參與了機體從識別到抗原呈遞處理、細胞因子調節及免疫細胞信號轉導等炎癥和免疫過程,這些基因的變異與發病機制有密切關系。而且這些易感基因不僅存在于漢族麻風病人中,還在云南少數民族麻風病人中得到了驗證。
據悉,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麻風病易感基因的研究成果,在疾病防治和生物醫學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此研究是由山東省皮膚病性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員張福仁率領的研究團隊,聯合安徽醫科大學皮膚病研究所張學軍教授團隊和新加坡國立基因研究院劉建軍教授團隊,利用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和安徽醫科大學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實驗平臺和分析技術,歷時3年完成的。研究使用的病例樣本,來自山東、江蘇、云南和安徽的100余家麻風病防治機構。
經過幾十年的綜合防治,麻風病現癥病人在全球范圍內大幅下降。但由于缺乏一級預防措施,新發病人數量沒有明顯減少,全球每年仍有20余萬例新報告病例,我國每年有1600例新病例報告。截至2008年年底,我國有近300個縣仍處于麻風病流行狀態,且麻風菌至今仍不能進行體外培養,也沒有預防麻風病的疫苗。
據張福仁研究員介紹,雖然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在麻風病的易感基因研究方面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尚未發現普遍認可的易感基因。山東、安徽和新加坡科學家歷時3年研究發現的這7個麻風病的易感基因,均參與了機體從識別到抗原呈遞處理、細胞因子調節及免疫細胞信號轉導等炎癥和免疫過程,這些基因的變異與發病機制有密切關系。而且這些易感基因不僅存在于漢族麻風病人中,還在云南少數民族麻風病人中得到了驗證。
據悉,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麻風病易感基因的研究成果,在疾病防治和生物醫學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閱讀下一篇
接種甲流疫苗是種社會責任 多數人接種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