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好習慣每年可挽救百萬兒童生命
平均來說,一個平常人的一只手大約沾附多少個細菌?你大概想不到:10的8次方。
“平時最常見的那些傳染病,比如呼吸道傳染病,像肺炎、感冒、麻疹、水痘等,都可以通過手來傳播。還有消化道傳染病,比如腹瀉尤其是兒童腹瀉,半數以上都是通過手傳播感染上的。”市兒童醫院消化科主任金玉說,目前該科每天接到的數百名小患者中,至少1/3是腹瀉,問診發現,絕大多數患兒平時都沒有經常洗手的習慣。
世界衛生組織一項研究報告表明,目前腹瀉和肺炎是導致兒童死亡的最主要元兇,全球每年有170萬人死于腹瀉類疾病,另有150萬人死于下呼吸道疾病,絕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兒童。而用香皂洗手可以將腹瀉致死率減半、急性呼吸道感染致死率減少三分之一,也就是說,良好的洗手習慣每年可以挽救百萬兒童生命,比任何疫苗或醫療干預都有用。
金玉介紹,目前我國城市兒童有良好洗手習慣的不超過30%,經濟欠發達地區更低。聯合國的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將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降低2/3,為此世衛組織特地在2005年將每年的10月15日設成“世界洗手日”,鼓勵公眾尤其是兒童使用香皂洗手。
飯前便后、外出回家時,洗手最重要
專家表示,一般來說,飯前便后、外出回家時立即洗手最重要,更能有效降低人體感染疾病的風險。
“飯前便后,這很好理解,但很多人外出回家后卻不會想到要洗手,實際上從外面回家第一件事就應該是洗手。”省人民醫院感染管理科科長張衛紅說,不管是坐公交,還是數錢買東西,會頻繁接觸到來自別人的千萬種細菌。以甲流病毒為例,它黏附在我們手上后可存活約兩小時,如果回家后不洗手就喝水、吃東西或者抱孩子,很快自己就會感染上病毒并傳染給家人。
近年來“手衛生”的重要性已在我國逐漸引起重視。今年4月,國家衛生部頒布了我國首個《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對醫務人員該如何“認真洗手”作出詳細規定,希望以此控制高發的院內交叉感染。目前,南京地區如省人民醫院、鼓樓醫院、中大醫院等不少醫院在各門診室、病房都增設水龍頭、洗手液、干手機等,方便醫生、患者洗手。
洗手看似簡單,但很多人并不會“正確洗手”。專家表示,一般情況下洗手時間持續30秒以上且用流水(如自來水)洗手,能使手上的致病微生物減少80%,如果再加上用肥皂或者洗手液,能使病源微生物減少95%。
市二院感染科介紹了“經典”六步洗手法:
1.在水龍頭的流動水下洗手。
2.加入洗手液或抹肥皂,用手搓出泡沫。
3.來回用雙手相互擦手心、手背、指甲內外和四周、指尖、虎口位置,最少揉搓10秒鐘才沖水。
4.用流動的水沖洗至少10秒鐘。
5.要烘干雙手,或用干毛巾或手紙徹底抹干雙手。
6.雙手清洗后,別再直接觸摸水龍頭,防止再度臟手。應以手巾包裹水龍頭,或在水龍頭上潑水沖洗干凈,再把水龍頭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