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時期,在外地打工的28歲的郭某突日患然發作哮喘病,在當地治療一直未見好轉,一周后轉至我市某醫院,診斷為哮喘,但治療效果不佳,郭某仍反復出現發作憋喘,情急中被家人送到徐醫附院急救,并轉入呼吸科治療。徐醫附院呼吸科專家陳玉玲在為他體格檢查發現兩肺聞及廣泛的哮鳴音,病史及相關檢查似乎也符合哮喘癥狀,但病情不能有效控制。
這時,醫生邊治療邊對小郭病人進行了肺栓塞篩查,不出所料結果顯示:小郭某患的患的確是肺栓塞,而且兩肺多發血栓栓塞,非常嚴重,轉入介入科進行肺血管造影同時進行溶栓治療,病情很快迅速得到了緩解。
專家指出:如果該患者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貽誤治療,隨時可能出現生命危險。
為什么郭某連續就醫都被診斷為哮喘,很多醫生沒有想到郭某得的是肺栓塞?肺栓塞的發病特點是什么?記者特別采訪了徐醫附院呼吸科專家陳玉玲,請她為我們解讀肺栓塞。
人們許多人對肺栓塞了解甚少
陳玉玲主任說,肺栓塞是以各種栓子阻塞肺動脈系統為其發病原因的一組疾病,包括肺血栓栓塞癥、脂肪栓塞綜合癥、羊水栓塞、,空氣栓塞等。近年來,我國肺栓塞發病例數有增加趨勢。以前過去徐醫附院每年診斷的肺栓塞只有幾例,但近幾年來每年確診的病例達幾十例。
肺栓塞臨床缺乏特征性,容易被誤診或漏診,并可導致猝死。
由于肺栓塞缺乏臨床特征性,當病人出現胸悶胸痛時,容易,首先容易想到的疾病為冠心病、心肌梗塞、心肌炎、肺炎、胸膜炎等。其實,,因此,對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難、胸痛要考慮肺栓塞。肺栓塞 容易被誤診或漏診,并可導致猝死。只有想到了肺栓塞,才有可能診斷肺栓塞。
單側下肢水腫可能是肺栓塞的前奏
陳玉玲主任說,下肢深靜脈血栓就是引起肺栓塞的血栓主要來源。下肢深靜脈血栓表現為下肢腫脹、疼痛或壓痛、淺靜脈擴張、皮膚色素沉著、行走后患肢易疲勞或腫脹加重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單側下肢水腫往往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導致。
陳主任特別提醒大家有下列因素的人群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
1、手術后病人:如腹部、盆腔大手術,髖膝關節置換術,術后重癥監護;
2、 產科孕婦:包括妊娠晚期、分娩、產褥期;
3、下肢創傷或骨折,靜脈曲張;
4、惡性腫瘤:尤其腹部和盆腔腫瘤,腫瘤靜脈內化療;
5、心血管疾病:常見于心力衰竭、先心、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高血壓,中心靜脈導管植入;
6、各種原因的制動:長期臥床,長途航空或乘車旅行;
7、雌激素:避孕藥物,雌激素替代治療。
8、高齡,肥胖,血液粘滯度增高;
9、其他:克羅恩病,骨髓增生異常疾病,腎病綜合癥,慢性透析,慢阻肺等。
及時發現、及時診斷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肺栓塞癥狀可以從無癥狀到呼吸循環衰竭,甚或發生猝死,與栓子的大小有關,缺乏特異性。具有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或具有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在體位改變、活動或用力排便時,可使栓子脫落,突然發病。
呼吸困難是最常見的臨床癥狀,可伴紫紺。栓塞大血管時,呼吸困難嚴重且持續時間長;栓塞小血管時,只有短暫的呼吸困難或僅持續幾分鐘;反復發生的小栓塞,可出現陣發性呼吸困難。
此外,有胸痛和咯血,同時出現呼吸困難、胸痛和咯血被稱為“肺梗死三聯癥”但發生不足30%。暈厥可為唯一和首發癥狀。休克均為巨大肺栓塞表現。
對高危人群及懷疑肺栓塞的病人應檢查D-二聚體作為初步篩查,確診主要依靠核素肺通氣灌注掃描檢查,螺旋CT、電子束CT或MRI,肺動脈造影是肺栓塞診斷的“金標準”。
最后,陳玉玲主任為廣大市民開具了健康處方:
1、有肺栓塞高危因素的人群,出現胸悶、氣喘要及時就診,及時篩查。
2、防止肺栓塞發生的危險因素,戒煙、減肥。術后盡可能早期下地行走。,抬高患肢,穿高統彈性襪。長途旅行(坐車、坐飛機),長時間辦公、會議,要注意定時(每隔2小時)起立活動,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對長期臥床病人的護理,要協助翻身、四肢的運動和功能鍛煉。
3、下肢深靜脈血栓,放置下腔靜脈濾器,防止血栓脫落導致肺栓塞。
4、對重點高危人群,如心肺疾病、腫瘤、手術患者,應制定相應防治預案。藥物預防包括小劑量肝素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華法林、口服阿司匹林等。
5、口服抗凝藥物治療(如華發令)的患者需要定期到醫院復診,監測凝血功能,防止出血等并發癥。